爱看河南戏曲
中不中?听一听河南戏的拉魂腔
夏夜的村口老槐树下,三弦声一响,正端着海碗吃捞面条的王大爷突然停住了筷子。远处戏台上传来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老头儿碗都来不及放下,踩着人字拖就往戏台子方向跑。这场景在豫东乡间年年上演,河南人骨子里的戏瘾,就像黄河水里的泥沙,沉淀得越久越浓。
一、戏窝子里泡大的孩子
打我记事起,戏台就是最热闹的游乐场。五岁那年跟着爷爷赶庙会,台上穆桂英的雉鸡翎在阳光下抖得金灿灿的,台下我啃着焦花生看得入神。爷爷说:妞啊,记住这《破天门》的戏文,将来考大学写作文都用得上。没想到这戏文真成了我童年的胎记,豫剧《花木兰》、曲剧《陈三两》、越调《收姜维》,这些唱段比乘法口诀记得还牢。
村里红白喜事必唱戏,三伏天搭台子唱《包青天》,台下乌泱泱坐满人。卖冰棍的货郎最会找位置,总在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喊堂威时扯着嗓子叫卖。我们这群皮猴子猫在幕布后偷看演员勾脸,胭脂香混着油彩味,成了记忆里最鲜活的味道。
二、乡音里的百味人生
在郑州读大学时,偶然听到食堂师傅哼曲剧《风雪配》选段,那地道的洛阳腔让我瞬间红了眼眶。河南戏的妙处就在这土劲儿,豫东调像刚出锅的烙馍般酥脆,豫西调似胡辣汤般酣畅。去年在人民公园见着票友们唱《朝阳沟》,银环妈那句亲家母你坐下一出口,周围散步的大妈们齐刷刷跟着哼起来。
最绝的是戏词里的生活哲学。《七品芝麻官》里唐成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,比多少大道理都入心。老戏迷们常说:三天不喝胡辣汤,也得听段梆子腔。这哪是听戏,分明是在咂摸人生的滋味。
三、老戏新唱的烟火气
去年元宵节,在郑州德化街见着年轻人搞的国潮戏曲快闪。琵琶弹着电子音效,武生踩着机械舞步唱《三哭殿》,传统唱腔混着说唱,看得老戏迷直拍大腿:得劲!这新梆子带劲儿!更没想到刷短视频时,看见网红用河南话解说《程婴救孤》,百万点赞里飘满豫剧YYDS的弹幕。
巩义戏曲茶馆里,00后茶艺师能边分茶边唱《五世请缨》。那些说戏曲过时的人怕是没见识过新郑黄帝故里的全息投影戏台,数字技术让老令公杨继业的靠旗能抖出3D效果。这传承就像黄河水,老河道里淌着新浪潮。
如今的河南戏,早不是印象里的土掉渣。它可以是地铁站里突然响起的戏腔手机铃声,是CBD白领午休时刷的戏曲短视频,是汉服小姐姐们打卡应天书院时哼的《白蛇传》选段。这份融入市井的鲜活,让六百年的古老戏种在胡辣汤的热气里永远年轻。下次听见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别急着划走,那婉转的拖腔里,藏着中原大地的魂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