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河南的戏曲
河南戏:中原大地的生命回响
夏日的蝉鸣裹着热浪扑向豫东平原,村口老槐树下的青石板上,总能见到几位白发老人,眯着眼睛哼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。这熟悉的梆子声,穿透了中原大地的麦浪与黄土,在河南人的血脉里流淌了六百多个春秋。
一、黄土里长出的戏曲
豫剧的根须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泥沙中。光绪年间的商丘旱码头,商贾云集的会馆里,梆子戏的锣鼓声压过了黄河的咆哮。老艺人王存才在《挂画》里踩着三寸金莲跷,单脚跳上太师椅的绝活,让台下挑着扁担的脚夫们忘了肩头的血泡。豫东调的高亢在麦场上空盘旋,像极了收割时甩开膀子抡镰刀的弧度。
洛阳城的老曲剧艺人至今记得,五十年代《游乡》进京时,梅兰芳先生撩开后台幕布偷学的模样。曲剧的水磨调里沉淀着洛河的水汽,那些《寇准背靴》里的甩靴绝技,分明是龙门石窟飞天衣袂的活态传承。
二、戏台即是人间
在豫西的窑洞村落,戏台子往往就是打麦场。幕布一拉,三张方桌拼成金銮殿,老生的髯口在煤油灯下泛着银光。台下老婆婆抹着泪哼陈世美你太薄情,放羊的老汉跟着包公的虎音跺脚。戏散了,孩子们举着秸秆当马鞭,在月光下学着穆桂英的架势比划。
郑州的茶楼里,90后的戏迷小赵手机开着直播。他说现在年轻人爱看新编豫剧《程婴救孤》,比电影带劲。那些抖音上的豫剧选段,点击量动辄百万,评论区里天南海北的戏迷争着亮嗓门。
三、生生不息的传承
太康县王集村的老戏箱里,珍藏着光绪二十八年的手抄本。泛黄的麻纸上,工尺谱与方言俚语纠缠,某个错别字旁还留着前辈艺人的指甲印。省级传承人李树建说:豫剧不怕改,怕的是丢了泥土味。他排的新戏里,精准扶贫的故事套着传统程式的壳,台下的后生们照样叫好。
开封的戏曲学校里,九岁的小学员冬练三九。压腿时疼得掉泪,可一扮上花木兰的靠旗,眼神立即透着英气。老师说:河南戏的魂在骨血里,只要黄河水不干,这戏就断不了根。
当暮色染红中岳嵩山的轮廓,郑州大剧院的霓虹与巩义乡村的灯火遥相呼应。梆子声穿行在现代楼宇与古老城墙之间,豫剧的韵脚踩着时代鼓点,在智能手机与青石戏台间流转。这不是简单的非遗保护,而是中原儿女用生命吟唱的文化基因,是黄土地永不谢幕的精神图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