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家爱程林的戏曲是什么
程林村:乡音里的家国情怀
暮色中的程林村,青砖黛瓦间飘来悠扬的唱腔。八十三岁的程守仁老人正坐在老宅天井里,手执三弦轻拨慢捻,一段《芦花记》的调子便顺着雕花窗棂流淌开来。这样的场景在这个豫东古村落里已延续了六百余年,程林人用代代相传的戏曲,在方寸戏台上演绎着中国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。
一、家戏里的血脉传承
程林戏曲最独特的《祠堂记》唱本,泛黄的宣纸上记录着程氏先祖迁居此地的故事。明洪武年间,程氏族人扶老携幼从山西洪洞迁至中原,途中用戏曲记录迁徙艰辛。当他们在程林落下第一块基石时,戏台上便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立业时的唱段。
村中至今保留着百日戏的习俗。每年冬至后的第一百天,全村老少聚集程氏宗祠,搬演《五世同堂》《孝义传》等家训剧目。台上演员身着粗布戏服,台下观众随声应和,孩童骑在父亲肩头学唱,耄耋老人闭目打拍,整个宗祠化作流动的血脉图谱。
程林戏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传艺必先传德。学徒入门第一课不是学唱腔练身段,而是跟着师傅给村中孤寡挑水劈柴。班主程文启常说:戏里演的是忠孝节义,戏外更要知行合一。这种将戏文精神融入生活的传承方式,让程式戏曲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。
二、乡音中的家国同构
程林戏曲的独特之处,在于它将家庭伦理升华为家国情怀。经典剧目《榆钱记》讲述明末战乱中,程氏族人用祖传制榆钱饼的技艺赈济灾民的故事。台上老生一句家门虽小容天下,道出了程林人对家国关系的深刻理解。
抗战时期,程林戏班改编传统剧目《花木兰》为《木兰从军记》,在周边村镇巡演募捐。戏台两侧挂着家国同忧患,梨园共兴亡的楹联,台下观众将铜钱、粮食抛向戏台,场面之热烈至今仍在老人口中传颂。
这种家国同构的戏曲精神,在新时代焕发新彩。2019年程林戏曲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时,村民们自发排演新编戏《筑梦人》,将高铁建设者春节坚守工地的故事搬上戏台。传统曲牌配上现代故事,唱出了小家连大国的时代新韵。
三、古调新声的当代回响
面对现代文化冲击,程林戏曲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。村中青年组建新程剧社,将抖音直播与传统戏台结合。他们改编的《微信记》用诙谐唱段讲述留守老人学用智能手机的故事,网络点击量突破百万,让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找到新观众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程式戏曲的国际化表达。留学生程晓芸将《芦花记》改编成英文版,在剑桥大学戏剧节演出。当慈母手中线化作英文唱词时,不同肤色的观众依然能通过程式戏曲特有的身段与唱腔,触摸到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基因。
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,程林戏曲就像村头那棵八百年的古槐,既深深扎根传统文化土壤,又不断萌发新枝。戏台上方以戏传家的匾额历经风雨,始终见证着这个古老村落用戏曲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守与智慧。
夜幕降临,程林戏台的灯笼次第亮起。台上正在排演新戏《归乡记》,讲述海外游子回乡创业的故事。三弦声里,少年人清亮的嗓音与老人苍劲的唱腔交织,恰似这个古老戏种的生命脉络——在传承中创新,在守望中前行,用最地道的乡音讲述永远鲜活的中国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