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家爱程林的戏曲叫什么
程林戏:乡音里的家园记忆
在豫北平原腹地,有个叫程林村的古村落,这里的青砖黛瓦间传唱着一种独特的声腔。每当夜幕降临,村东头的老戏台便亮起红灯笼,村民们携着条凳围坐台下,等待那声穿透夜幕的梆子响——这便是传承了三百余年的程林戏,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家戏。
一、老槐树下的戏魂
程林戏的起源要追溯到明万历年间。据村志记载,程氏先祖程文举任太常寺少卿时,将昆曲音律与当地梆子腔融合,创造了九腔十八调的独特唱法。村中那棵三人合抱的古槐,见证了第一代程林戏班在树荫下的排练场景。老艺人们至今保留着用槐树皮制作月琴的传统,琴身雕刻的家训纹饰里,藏着戏班以戏传家的祖训。
这种戏曲形式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,唱词中常见犁头翻新土谷场晒秋粮等生活场景。著名剧目《程门立雪》里,主角程方礼跪雪请罪的唱段,将梆子的铿锵与坠胡的婉转完美融合,每唱至雪压青松腰不折时,台下观众总会齐声应和,形成独特的万人帮腔。
二、戏台上的春秋
程林戏的戏箱里藏着部活态传承的服饰史。旦角的百衲衣由百家布拼成,每块布料都记录着村民的悲欢离合;武生的竹节靠用当地特产的斑竹编制,走动时沙沙作响宛如竹林私语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戏服,在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戏班的乐器组合堪称农耕交响。主奏的枣木梆子取自村西枣林,声音清越如泉;伴奏的陶埙用河滩胶泥烧制,其声呜咽似风过青纱帐。78岁的老琴师程守业至今记得,1958年抗旱演出时,他用牛角胡模拟出久旱逢甘霖的声响,让台下老农们热泪盈眶。
三、新枝发处是故乡
面对时代冲击,程林戏在坚守中创新。年轻演员程晓燕将电子混音技术融入传统唱腔,改编的《数字农耕图》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。戏班与郑州大学合作的戏曲基因库项目,用三维扫描技术保存了42套传统身段动作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院线工程。每逢寒暑假,在外求学的程林子弟都要回乡学戏,村小的戏曲课已成为必修学分。去年中秋,海外游子通过云端同唱《月是故乡明》,数字时代的乡音接力,让程林戏的根脉越扎越深。
幕起幕落间,程林戏已不仅是艺术形式,更是流动的家谱。当90后程家班主理人程浩在抖音直播唱起门前漳河水,屋后高粱红,屏幕那头飘过的想家了弹幕,恰印证了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——它用乡音筑起精神家园,让漂泊的心灵永远有枝可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