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豫韵吴风:一群河南戏迷的江南寻根记

时间: 2025-09-27 18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河南人在江苏

豫韵吴风:一群河南戏迷的江南寻根记

秦淮河边的杨柳刚抽新芽,南京鼓楼广场的东南角传来阵阵梆子声。三十多位中老年人正围成半圆,有人敲着枣木梆子,有人拉着板胡,领唱的河南大姐身段一摆,程婴救孤的唱词便顺着春风飘过明城墙。这群在江南唱豫剧的人,用乡音串起了跨越千里的文化乡愁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乡愁密码

在苏州相城区的永昌社区活动室,每周三晚上七点准时响起梆子声。这个由河南籍务工者组成的商都豫韵社,成员既有建筑工地的安全员,也有菜市场卖胡辣汤的摊主。社长王爱琴的手机里存着238段豫剧唱段,她说:听着常香玉大师的《花木兰》,就像闻到了老家的芝麻叶香味。

昆山某电子厂的装配车间,来自周口的李建军有个特别的午休习惯。他会在消防通道轻声哼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渐渐聚起七八个老乡。流水线上的机械声与梆子腔奇妙交融,流水线主管发现,这些哼豫剧的工人下午工作效率总会提高15%。

二、戏台搭起的第二故乡

无锡惠山古镇的戏楼去年中秋迎来特殊演出。郑州豫剧团的退休演员周玉梅带着在江苏带孙子的老姐妹们,用三个月排演《朝阳沟》。她们把银环劝爹的唱词改成江苏发展机会多,台下江苏观众虽然听不太懂河南话,却为熟悉的改良版水袖功热烈鼓掌。

常州天宁寺旁的戏曲茶座里,62岁的张保国正在教苏州评弹演员甩水发。这位开封豫剧武生发现,江南戏曲的婉转唱腔与中原梆子腔的激越刚健,在切磋中碰撞出新火花。他们排演的《白蛇传》融合了豫剧的豪迈与昆曲的缠绵,谢幕时收获了23分钟掌声。

三、文化基因的双向滋养

南京大学戏曲研究所的田野调查显示,江苏现有167个河南戏曲社团,成员平均年龄47岁。这些社团不仅传承豫剧经典,还创作了《茉莉花开汴梁城》等融合吴文化的新剧目。徐州某豫剧社甚至把梆子腔与徐州琴书结合,创造出梆琴戏新剧种。

在镇江经营烩面馆的赵海洋,把豫剧脸谱画成装饰墙。江苏食客吃着红油烩面听《七品芝麻官》,河南老乡就着蟹黄汤包唱《卷席筒》。这种味觉与听觉的混搭,让文化融合变得具体可感。赵海洋的账本显示,戏曲主题促销日营业额能翻三倍。

当苏州评弹遇上河南坠子,当金陵灯彩映照豫剧脸谱,这群河南戏迷在江南的土地上,用乡音搭建起文化对话的桥梁。他们的故事证明,传统文化从不是凝固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江河。每一次梆子与琵琶的合鸣,都在续写着中华戏曲的崭新篇章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