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河南豫剧
豫韵绕梁:一个中原戏迷的梨园情
七月的郑州街头,蝉鸣裹着热浪扑面而来。德化街老茶楼里,张大爷的收音机正放着《穆桂英挂帅》,梆子声穿透竹帘,与茶碗相碰的脆响交织成独特的韵律。这样的场景在中原大地上已绵延百年,豫剧的声腔早已渗入河南人的血脉,成为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。
一、梨园深处觅乡音
在开封朱仙镇,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,镇东头的关帝庙前总会搭起戏台。七旬老人王金锁是这里的常驻琴师,他手中的板胡已伴随他走过半个世纪光阴。板眼一起,就像看见黄河水在眼前奔涌,王师傅说这话时,眼睛总望着东北方向——那里是黄河故道,也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。
豫剧五大流派各具风韵:豫东调高亢激越如惊涛拍岸,豫西调婉转低回似洛水潺潺,沙河调刚健明快若伏牛松涛,祥符调古朴典雅如汴京宫阙,高调则清丽悠扬像嵩山云海。这些声腔不仅是艺术流派,更承载着中原大地的山川地理密码。
二、戏里春秋看人间
郑州豫剧院后台,90后演员李梦瑶正在勾画穆桂英的剑眉。这个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姑娘,能将手机直播与程式化表演完美融合。直播间里三万人看我勒头贴片,比剧场观众多几十倍,她边说边用手机拍摄勒头过程,评论区里不断跳出求教水袖技法的留言。
在安阳殷都区文化馆,退休教师周玉芬组织的戏迷票友会已坚持十二年。每周三下午,票友们带着自制的枣木梆子相聚,从《花木兰》唱到《朝阳沟》。现在年轻人也来学《程婴救孤》里的跪步,说比跳街舞带劲,周老师笑着展示手机里年轻人练功的视频。
三、薪火相传有新声
洛阳老城十字街的霓虹灯下,豫剧快闪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。青年演员们将传统唱段改编成rap版,电子梆子与传统坠胡碰撞出奇妙火花。00后戏迷陈浩把这种创新称作数字时代的梆子声,他运营的豫剧短视频账号已积累百万粉丝。
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的练功房里,五岁的小学员正在练习云手。他们稚嫩的身影映在落地镜中,与墙上常香玉、马金凤等大师的剧照形成时空对话。系主任赵明说:孩子们现在学《新白蛇传》,要吊着威亚唱流水板,这是老辈人想都不敢想的。
夜幕降临,郑州大剧院流光溢彩。台上新编豫剧《黄河儿女》正在上演,全息投影的黄河浪涛中,演员的靠旗与数字特效融为一体。台下观众席间,银发戏迷的掌声与年轻人的喝彩声此起彼伏。这古老而又年轻的梆子声,正以新的姿态在黄河两岸回响,讲述着永不落幕的中原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