霸王别姬戏曲班子叫什么
梨园探秘:霸王别姬背后的百年戏班传奇
一折《霸王别姬》,唱尽千古英雄气。每当虞姬拔剑自刎时,总有人追问:这荡气回肠的唱段究竟出自哪个戏班?答案不在戏本里,而在百年梨园的兴衰中。
清光绪年间,京城和春班班主杨隆寿在茶楼听闻楚汉故事,心头一动。这位武生名角儿找来翰林院编修齐如山,将《千金记》里的《别姬》一折细细打磨。他们给虞姬的剑舞添了十三个身段,让乌江畔的诀别化作舞台上的绝唱。和春班的红角儿余玉琴首演虞姬时,头戴点翠凤冠,手持双剑在台前连转三十六个鹞子翻身,满堂喝彩声震得屋瓦簌簌作响。
1918年的上海丹桂戏院,梅兰芳与杨小楼联袂登台。这版《霸王别姬》将原本二十场戏浓缩成十二场,梅先生特意请来武术名家学剑,虞姬的剑舞从此有了怀中抱月金鸡独立等经典招式。当时梅剧团为这场戏特制八面楚字大纛旗,每面旗子要八个武行把持,霸王出场时旌旗猎猎,恍若千军万马破阵而来。
长安大戏院的档案里记载着1955年的盛况:袁世海扮演的项羽在力拔山兮唱段中,竟将铜锤花脸的虎音与老生的苍劲糅合,创造出独特的炸音。与他配戏的杜近芳为表现虞姬的决绝,特意在自刎时改用反手握剑,这个细节后来成为各戏班的必修课。那天散戏后,戏迷们围在后台门口,直到子夜都不肯散去。
从八大胡同的草台班子到国家京剧院的鎏金舞台,《霸王别姬》的传承谱系里藏着半部京剧史。天津劝业场的老票友至今记得,1983年袁世海率团来津,连演三十场场场爆满。当演到虞姬自刎时,七十高龄的老艺术家单膝跪地竟比年轻人还稳,后台管事的说那是把魂儿都化在戏里了。如今各院团的版本或有不同,但虞姬剑穗的摆动角度、霸王脸谱的紫色深浅,仍严守百年前定下的规矩,这或许就是戏曲班子最动人的坚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