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爸逝世点什么戏曲好
当思念凝成曲调:为远行的父亲点一出戏
晨雾未散时,总能在公园角落遇见几位老者,捧着保温杯听收音机里的老戏。青衣的水袖划破晨光,老生苍劲的唱腔里裹着露水的凉意,这些在都市里日渐稀薄的声音,此刻却成了连接生死的桥梁。父亲走后第七日,我在他常坐的藤椅旁摆上茶盏,播放他生前最爱的《四郎探母》,铜锤花脸的念白响起时,恍惚看见他正跟着拍子轻叩扶手。
一、戏台之上有天地
京剧《清风亭》里张元秀夫妇的悲啼,豫剧《大祭桩》中黄桂英的泣血,这些传统老戏里的生死别离,总能把人心最深处的情感翻搅出来。天津卫的老票友常说,听戏要听骨子里的悲,那是在百年时光里沉淀出的生命况味。就像《四郎探母》里佘太君那句眼望旌节旗,耳听好消息,每个字都浸着母亲望断天涯的愁肠。
去年深秋陪父亲看越剧《红楼梦》,当黛玉焚稿的唱段响起,他突然喃喃:这曲牌叫《葬花吟》,可葬的哪里是花呢。散场时飘起细雨,他裹紧旧呢大衣的背影,成了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。如今想来,戏曲里的悲欢离合,早为生者备好了告别的注脚。
二、曲牌深处见真情
昆曲《长生殿·哭像》里唐明皇的唱词最是断肠:想当日那妖妃妲己,她也有个摘星楼。字字泣血的道白,倒比现代悼词更显真切。苏州评弹《珍珠塔·哭塔》中陈翠娥的九转十八调,把思念揉碎了撒在弦索上,听着让人想起父亲书房里那方洇着茶渍的镇纸。
记得父亲弥留之际,哼过黄梅戏《梁祝》里的十八相送。他总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是中国人最诗意的生死观。如今在灵前放着《化蝶》选段,丝竹声里仿佛看见他化作春日的柳絮,轻轻落在戏台上那方褪色的红氍毹。
三、余音袅袅长相忆
山西梆子《祭江》里孙尚香对着长江哭祭刘备,唱腔如刀劈斧凿,把江面都划出血痕。这种剜心刺骨的悲怆,恰似深夜抚过父亲旧衬衫的触感。倒是川剧《白蛇传·断桥》里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的唱段,哀而不伤的韵味,更像父亲生前爱说的那句月缺终有再圆时。
头七那日清晨,我在父亲常去的茶楼包场唱堂会。当《洪羊洞》里杨延昭唱到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,满座白发票友轻声应和,茶烟缭绕间,父亲惯坐的位置上茶水犹温。戏至尾声,不知谁家孩童指着窗外喊:看,蝴蝶!但见两只玉色蝴蝶绕着戏台翩跹,恰似曲终时袅袅的余韵。
戏台上的鼓点渐歇,茶盏里的碧螺春早已凉透。父亲收藏的戏本还摊在案头,泛黄的宣纸上留着批注:《夜深沉》曲牌宜佐酒,然醉后莫唱《哭皇天》。原来他早把告别的仪式藏在戏文里,如今我们不过是在完成这场准备了半生的谢幕。当胡琴声再起时,恍惚听见他在某个平行时空轻声应和,戏未终,人未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