坝底小学戏曲班怎么样啊
坝底小学戏曲班:藏在乡野间的小梨园
清晨七点的坝底村还笼罩在薄雾里,离学校还有百米远,就能听见西皮二黄的唱腔混着孩子们的嬉闹声从红砖墙内飘出来。戏曲班的小学员们正在晨练,他们的水袖甩过操场边的油菜花田,惊起一串露珠。
这个藏在川北丘陵地带的小学戏曲班,五年前还是老校长张德贵在教师会上的一句玩笑话:要不咱们也搞个戏班子?谁也没想到,这个当时连戏服都凑不齐的草台班子,如今竟成了十里八乡津津乐道的小梨园。
每周三下午的戏曲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。六年级的周晓燕边缠水纱边告诉我:刚开始觉得勒头难受,现在不勒反而睡不着觉。她的额头上还留着浅浅的压痕,那是上周末在县文化馆演出留下的印记。戏曲班的训练远比想象中严苛,每个身段要对着镜子练上百遍,但孩子们似乎乐在其中——课间走廊里,总能看见几个小包拯用黑脸谱吓唬同学,或是小穆桂英用马鞭当跳绳。
最让人称奇的是他们的移动戏台。去年端午节,十三个孩子蹬着三轮车,载着简易行头走村串巷,硬是在六个自然村演了七场《三打白骨精》。村民王大爷至今记得,演孙悟空的娃娃耍金箍棒时,把自家晾晒的玉米棒子扫得满天飞,跟真下了场金箍雨似的。
戏曲班指导老师李秀云是县剧团退休的刀马旦,她独创的游戏教学法让传统程式变得妙趣横生。教云手时让孩子们想象摘棉花,学台步就玩老鹰捉小鸡。去年冬天,她带着孩子们用废旧报纸糊出全套《白蛇传》头饰,在全县环保手工大赛上拿了个头奖。
这个春天,戏曲班有了新动向。五年级的杨子浩正带着几个男生改良川剧变脸道具,他们用3D打印技术做出了更轻便的脸谱。要是不小心卡住了,这样一扯就能掉。少年得意地展示着改良后的机关,全然不顾额头上还粘着未清理干净的热熔胶。
夕阳西下时,我又听见熟悉的锣鼓点。操场边的老槐树下,几个没轮到戏服的孩子正用树枝当马鞭,拿作业本当折扇,认认真真地比划着上午刚学的趟马动作。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恍惚间竟与墙上斑驳的戏曲人物壁画重叠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