坝底小学戏曲班怎么样
坝底小学戏曲班:让梆子声穿透水泥森林
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——清晨七点,坝底小学的练功房里传出清亮的童声,六年级的王雨桐正在练习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。这所藏在城市褶皱里的普通小学,戏曲班成立五年来,不仅让200多个城中村孩子摸到了油彩勾脸的毛笔,更在钢筋混凝土的缝隙里种出了传统文化的嫩芽。
**笨小孩的逆袭舞台**
戏曲班招生不设门槛,这成为很多边缘学生的命运转折点。四年级的李子航曾是老师眼里的多动症儿童,自从在武生基本功训练中找到发泄精力的出口,现在能连续做二十个旋子后稳稳扎住大靠旗。班主任发现,这个曾经坐不住五分钟的男孩,现在可以全神贯注地对着镜子练三个小时云手。
每周四次的训练课藏着独特的教育密码:老生唱腔训练呼吸控制,花旦台步矫正形体姿态,武打套招培养团队默契。孩子们在勒头戴髯口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学会了忍耐与坚持——那些水纱勒出的红印子,成了他们成长的勋章。
**流动戏台照见人间烟火**
这支平均年龄11岁的戏班,把舞台搭进了菜市场、养老院和建筑工地。去年重阳节在棚户区空地上的演出,让78岁的张奶奶抹着眼泪说:这《锁麟囊》的调调,和我年轻时在乡下草台班听的一模一样。当小演员们用豫剧唱腔演绎垃圾分类宣传时,收废品的老王头跟着梆子节奏把三轮车上的纸箱码得整整齐齐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这些城中村的孩子正在创造新的戏曲记忆。他们自编的课本剧《地铁修到我家门》,用传统曲牌唱出城市变迁的酸甜苦辣。五年级的刘思琪把妈妈卖煎饼的吆喝声编进新编戏的过门,让观众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。
**文化基因的野蛮生长**
戏曲班没有专业练功房,孩子们在铺着塑胶垫的篮球场上压腿;没有定制戏服,老师们改造捐赠的旧衣裳;没有专业伴奏,音乐老师用电子琴模拟板胡音色。但正是这种土法炼钢的坚持,让濒临失传的河南坠子在城中村焕发新生。去年区艺术节上,他们的原创折子戏《小迁徙》斩获金奖,评审惊讶于这些孩子眼神里的光彩:那是在舞台上真正找到自我的光芒。
当城市化的推土机碾过最后一片菜地,坝底小学戏曲班像一株倔强的蒲公英,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向钢筋水泥的缝隙。在这里,每个孩子都是文化传承的摆渡人,他们用稚嫩的唱腔证明:只要给点土壤,千年戏曲就能在当代孩子的心里开出新的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