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梆子声里话家常——河南戏曲的下乡经

时间: 2025-09-07 14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把河南戏曲送到百姓身边

梆子声里话家常——河南戏曲的下乡经

豫东平原的晨雾里,一杆竹竿挑着大平调的戏旗,在晨风中猎猎作响。七十岁的琴师王根生眯着眼调试坠胡,手指触到琴弦的刹那,一段《打金枝》的旋律惊醒了沉睡的麦田。这样的场景,正在中原大地的沟沟坎坎里悄然复苏。

**一、土台子唱出新气象**

尉氏县大营村的打麦场上,临时搭起的戏台三面围着草垛。当省豫剧三团的当家花旦踩着碎步登场时,台下的胶鞋、布鞋早把黄土夯得瓷实。七旬老汉李长顺裹着军大衣,听到《朝阳沟》里亲家母你坐下的唱段,布满沟壑的脸笑成了核桃——这词儿,和他上个月在村头劝架时说的竟有几分相似。

在太康县马厂镇,民间曲剧团把《卷席筒》改成了垃圾分类宣传剧。当丑角仓娃抱着分类垃圾桶踉跄出场时,晒得黝黑的庄稼汉们笑岔了气,末了却把地头的农药瓶分装得整整齐齐。这样的土法创新,全省238个民营院团每年要上演四千余场。

**二、传帮带里见真章**

宝丰县马街书会的传承基地里,16岁的中学生李晓燕正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学喷空。老艺人一个眼神甩出去,小姑娘接茬就抖出个外卖小哥送戏票的包袱,把来采风的城里记者逗得前仰后合。这种老带新的传习班,已在18个地市开花结果。

巩义市小关镇的农家书屋内,每周三的戏曲鉴赏课总是座无虚席。退休教师张桂枝自创听戏识字法,用《花木兰》教拼音,拿《穆桂英挂帅》讲历史。三年下来,这个曾经的麻将村出了12个大学生,家家户户都能哼几句祥符调。

**三、云端戏台连万家**

在郑州务工的周口媳妇王秀兰,每晚八点准时打开抖音。手机那头,老家的太康道情戏正在直播,打赏榜单上飘着二婶家的柴鸡蛋三叔院里的脆枣。这种戏曲带货,让濒临失传的稀有剧种找到了新戏迷,更让深山里的土特产插翅出山。

洛阳某高校的00后戏迷社团,把豫剧经典唱段改编成动漫短视频。当程婴的忠义故事遇上二次元画风,弹幕里飘过的不再是听不懂,而是满屏的泪目致敬。这种古今碰撞,让传统戏曲在B站的播放量半年突破千万。

夜幕下的中原大地,村村寨寨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。那些曾经冷清的乡村戏台,如今又响起了梆子声。当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和染着紫发的年轻人同坐一条板凳,当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化作戏文里的唱念做打,河南戏曲正在完成一场静悄悄的文化还乡。这不是简单的送戏下乡,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觉醒——戏在民间生了根,百姓在戏里找到了魂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