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庙会戏台下的河南人,从未忘记来时的路

时间: 2025-09-07 14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把河南戏曲传地下去

庙会戏台下的河南人,从未忘记来时的路

农历三月二十八,洛阳关林庙会的戏台前,七十二岁的王凤英老人正踩着鼓点哼唱。她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叩击,仿佛身下坐着的不是广场台阶,而是戏班后台的雕花木椅。远处飘来糖葫芦的叫卖声,与弦索胡琴声交织成一片,这是河南人最熟悉的声音。

一、戏台上的千年回声

河南梆子的高亢唱腔里藏着中原大地的密码。在浚县古戏楼斑驳的梁柱上,至今能辨认出元代艺人用朱砂题写的风调雨顺四个字。老艺人张保平说:早年间,戏班子走到哪里,乡亲们就把粮仓钥匙交到我们手里。这不是传说,豫西山区至今保留着以戏代赋的习俗,丰收年景的百姓用粮食换戏班唱足三天大戏。

在偃师市府店镇,八十三岁的曲剧传承人李素娥仍保持着黎明吊嗓的习惯。她家院墙上挂着1956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河南曲剧代表团的合影,总理说曲剧要像牡丹花一样开遍全国,老人摩挲着泛黄的照片,眼睛里闪着光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记忆碎片,拼凑出戏曲传承最真实的脉络。

二、手机屏幕里的新戏台

郑州德化街的百年老茶馆里,95后茶艺师小赵正在直播豫剧《花木兰》。手机支架旁放着爷爷留下的枣木梆子,每当唱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满屏的弹幕就跟着节奏刷起得劲!。这种新旧交融的画面,正在中原大地上演着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
豫剧名家王艺红的抖音账号有百万粉丝,她将传统唱段改编成戏曲rap,让《穆桂英挂帅》与电子音乐碰撞出火花。在许昌戏曲学校,学生们通过VR技术走进明代戏楼,与全息投影的虚拟角色同台对戏。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尝试,恰恰延续着戏曲最本真的生命力——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。

三、泥土里长出的传承

在宝丰县马街书会,每年正月十三仍有上千民间艺人自发聚集。六十二岁的坠子书艺人陈胜利带着两个徒弟,在麦田里支起帐篷就能开唱。他说:咱这戏就像地里的麦子,只要根扎得深,割了一茬还能再长。这种扎根乡野的坚韧,正是戏曲传承最深厚的土壤。

开封清明上河园里,戏曲主题民宿悄然兴起。游客可以穿着戏服体验包公断案情景剧,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印制戏曲脸谱。郑州地铁站的戏曲文化墙用AR技术还原经典剧目,行人扫码就能听见地道的河南梆子。当传统戏曲融入现代生活肌理,传承便不再是沉重的使命,而是自然而然的呼吸。

夜幕降临时分,周口淮阳太昊陵前的戏台又亮起了灯。台下坐着摇蒲扇的老人,嬉闹的孩童,还有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。弦索声起,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应和声此起彼伏。这一刻,千年戏曲与当代生活完成着最动人的对话——在河南人心里,戏从来不只是戏,是祖辈留下的精神密码,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胎记。这片诞生过《诗经》的土地,正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:只要还有人愿意在茶余饭后哼两句戏文,戏曲的根脉就永远不会断绝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