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爹托墙头上是什么戏曲
托爹上墙头:一场跨越百年的豫剧误会
河南商丘一处老戏台前,七旬老人张全有正比划着托人上墙的动作,与年轻人争论不休。这场因抖音视频引发的争论,揭开了一段尘封百年的豫剧秘辛——所谓把爹托墙头的戏曲,实为中原百姓对经典剧目《墙头记》长达两个世纪的集体误读。
一、误读的缘起:从《墙头记》到托爹记
清道光年间,开封府梨园行流传着李绿园创作的梆子戏《墙头记》。这出改编自《聊斋志异》的剧目,讲述不孝子将老父置于墙头的荒诞故事。当时的泥瓦匠王二牛在开封城隍庙看戏后,逢人便说昨儿瞧了出托爹戏,这个充满画面感的误传竟在黄泛区的流动戏班中生根发芽。
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郑州郊外出土的宋代墓葬壁画中,赫然出现老者坐于墙头的图像。民间艺人将这个考古发现与戏曲传说结合,创造出托爹上墙的表演程式:演员踩着三张方桌叠起的高台,以夸张的托举动作表现不孝子的荒唐。
口传文化的魔力让误读愈演愈烈。1932年豫剧名角马金凤在许昌演出时,发现观众点名要看托爹戏,不得不将《墙头记》的唱词临时改编,加入了手托老爹上西墙的新编唱段。
二、误解背后的文化密码
在中原民居建筑中,院墙承载着特殊意义。豫东民谚云:院墙高过梁,子孙不遭殃,将父亲置于墙头的荒诞情节,暗合了百姓对家宅不安的深层恐惧。这种空间错位引发的戏剧冲突,恰恰击中了农耕文明对家庭伦理的敏感神经。
河南方言中托字别有深意。商丘方言托(tuō)与脱(tuō)同音,暗示摆脱负担之意;洛阳方言托(tuó)则指不负责任的推诿。这种语言的双关性,让观众对剧情产生了超越文本的解读。
民间戏班的即兴创作传统,使得每个戏班都有独特的托爹演绎。周口越调剧团保留着三托三落的程式:演员用红绸将老者三次托上墙头,又三次跌落,每次跌落都对应着不孝有三的传统伦理观念。
三、从误读到文化符号的蜕变
在豫东农村,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,老人会让孩子托举糖瓜上供,戏称学托爹。这个民俗化了的戏曲动作,成为代际关系的特殊沟通方式。2015年,这项习俗被列入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现代豫剧《新墙头记》中,导演刻意保留了托举的程式化动作。当LED背景墙上浮现出二维码图案,老父亲被虚拟托举到数字墙头时,传统程式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。
开封朱仙镇的年画作坊里,托爹上墙已成为经典题材。画面中老者手持《孝经》,墙头绽放着牡丹,下方子孙捧着智能手机—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诉说着这个误读符号的持久生命力。
这场延续两百年的文化误读,恰似黄河水中的泥沙,在时光冲刷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结晶。当我们在郑州大剧院观看新编豫剧《墙头记》时,舞台两侧的字幕依然写着又名:托爹记。这个美丽的错误提醒我们:民间文化的生命力,往往藏在那些不正确的传承里。正如八旬老艺人李振乾所言:戏是假的,理儿是真的,托爹托了二百年,托出个孝字大如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