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豫剧《朝阳沟》里的玉米地藏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

时间: 2025-09-04 18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扒玉米的戏曲叫什么来着

豫剧《朝阳沟》里的玉米地藏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

银环呐,这玉米叶子划得慌不?每当这句带着泥土味的豫剧唱腔响起,中原大地的戏迷们就会心一笑。这出被老百姓称作扒玉米戏的经典剧目,正是豫剧现代戏的巅峰之作《朝阳沟》。可别小看田间地头的玉米地,在这片青纱帐里,藏着中国戏曲史上最鲜活的人物群像。

一、玉米地里的青春之歌

1958年的秋天,杨兰春导演在登封曹村体验生活时,偶然目睹了知识青年在地头掰玉米的场景。城里姑娘纤细的手指被玉米叶子划出道道血痕,老农粗糙的手掌却像钢锉般利索。这个强烈的对比,在他心里种下了创作的种子。

剧中前腿弓后腿蹬的经典唱段,源自杨导亲眼所见的老把式教学场景。饰演栓保的王善朴为了演好掰玉米动作,在剧团后院种了半亩玉米,每天跟着老农学拧、掰、抛三连动作。直到能把玉米棒子准确抛进三米外的竹筐,才敢上台表演。

魏云饰演的银环在玉米地的转身亮相堪称经典。她特意观察女学生干农活时的神态,设计出扶腰擦汗时突然被玉米叶刺到的微表情。这个细节让城里姑娘的娇气与倔强跃然台上,每次演出都能引发观众会心的笑声。

二、青纱帐中的时代镜像

剧中那垄玉米地恰似时代的横切面。栓保爹教银环时说的手心朝下插到底,不仅是农活诀窍,更暗喻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深意。银环母亲追到地头送葡萄糖的桥段,把两代人观念的碰撞推向了戏剧高潮。

杨兰春在剧本创作时,特意加入老玉米咧嘴笑的拟人化唱词。这种源自河南坠子的民间表达,让劳动场景瞬间鲜活。观众们发现,原来锄头与唱腔可以如此熨帖,泥土气与艺术性竟能水乳交融。

周恩来总理观看后盛赞比真的还像。这出戏之所以能穿越时空,正因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口号式创作。当银环抱着玉米杆哭诉我自己的选择我后悔什么时,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复杂心绪,在玉米叶的沙沙声中纤毫毕现。

三、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

2018年郑州某社区演出时出现了感人一幕:当银环要离开朝阳沟时,台下观众齐声高喊别走。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,印证着经典角色早已活在百姓心里。就像豫东老人说的:看栓保掰玉米,比吃大席还带劲!

新一代演员在传承中注入了青春气息。00后演员李晶设计出玉米穗拂面的细节:当银环犹豫时,沉甸甸的玉米穗轻扫她的脸颊,仿佛大地在温柔挽留。这种诗意的表达,让传统程式焕发新机。

在尉氏县的非遗工坊里,老艺人们用麦秸编织《朝阳沟》人物造型。栓保手中的玉米棒子足有半米长,穗须根根分明。这种民间艺术的重构,让戏曲记忆以更质朴的方式延续。

如今站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戏曲角,仍能听见胡琴声里飘出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的熟悉旋律。那些被玉米叶划过的青春,那些在土地上绽放的理想,早已化作中原大地的精神年轮。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,《朝阳沟》里的玉米地,依然倔强地生长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精神图谱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