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破冰之声:1978年郑州市戏曲院的复苏密码

时间: 2025-09-04 18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l978年河南省郑州市戏曲院长

破冰之声:1978年郑州市戏曲院的复苏密码

1978年的郑州街头,梧桐树影斑驳地洒在人民剧场的青砖墙上。剧场后台的木地板吱呀作响,一群身着褪色练功服的演员正在排练《花木兰》。时任郑州市戏曲院院长的李振华站在幕布后,看着演员们略显生疏的身段,眉头微蹙。他深知,这个冬天对戏曲人而言格外凛冽——十年冰封后的复苏,远比想象中艰难。

一、破冰时刻的文化担当

李振华办公室的抽屉里,锁着一份泛黄的档案。那是1965年省戏曲汇演的获奖名单,纸页间还夹着半截被虫蛀的缎面奖旗。十年间,这个抽屉从未打开。当1978年春风初至时,他取出档案的手微微发抖,那些被尘封的名字在阳光下跳跃:常香玉、陈素真、赵义庭......这些豫剧大师的传人,如今散落在何处?

剧院的会计室里,老会计戴着套袖在打算盘:李院长,账上就剩三百块,连下月电费都......李振华摆摆手,转身走向仓库。推开积灰的木门,被红卫兵剪碎的戏服碎片像枯叶般散落一地。他弯腰拾起一片金线刺绣的残片,那是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披风残角。

二、破局之路的三大战役

清晨五点,戏曲院练功房就亮起了灯。57岁的老武生王保山带着年轻学员练把子功,木枪相击的脆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。眼神!眼神要跟着枪尖走!李振华裹着军大衣站在门口,看着白雾般的呵气在晨光中消散。三个月后,这批学员将带着《三岔口》走进厂矿车间。

文化局会议室里,茶杯上的热气袅袅升起。李振华把连夜起草的《传统剧目抢救方案》推过桌面:这是23位老艺人的口述记录,再不抢救就真的失传了。方案里夹着张便签:马金凤老师昨夜突发心绞痛,仍坚持完成《对花枪》全本录音。

1978年深秋,中原影剧院上演新编现代戏《黄河儿女》。当大幕拉开,传统豫剧唱腔与现代交响乐奇妙交融,台下观众席爆发出惊雷般的掌声。北京来的观摩团成员发现,前排有位白发老者全程站立看戏——正是抱病而来的常香玉大师。

三、破茧重生的艺术之光

1979年春节,戏曲院下乡演出队的卡车陷在巩义山区的雪地里。村民们举着火把徒步五里山路来接戏班,老支书握着李振华的手说:十年没听过这么地道的豫剧了。那夜,《朝阳沟》的唱腔在山谷间回荡,汽灯下的观众眼角闪着泪光。

在郑州国棉厂食堂改造的排练厅里,青年演员小梅正对着镜子练习眼神。三年前她还是纺织女工,如今已是《拷红》里的崔莺莺。她不知道,自己练习用的镜框里,嵌着当年被砸碎的化妆镜残片。

时光流转至2023年,郑州大剧院非遗展厅的玻璃柜里,静静陈列着1978年的演出日志。发黄的纸页上记录着:12月18日,赴开封慰问演出,观众2147人,加演三场。展柜旁的全息影像里,数字复原的《花木兰》正在上演,全息光影中,1978年的油彩妆容与当代舞台艺术完美重叠。

历史长河奔涌向前,1978年郑州市戏曲院的故事,犹如黄河岸边的镇河铁牛,默默见证着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新生。那些在寒冬中守护火种的人们,用艺术的热忱融化坚冰,让中原大地的文化血脉,永远温热如初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