鲍俊波戏曲摄影师简介
快门声里的戏台春秋:一位戏曲摄影师的守夜人生
南京老门东的青砖巷弄里,总有个背着相机包的中年男人踩着晨露而来。当戏台上的水袖刚甩出第一道弧线,他的镜头已经捕捉到了晨光穿透薄纱的瞬间。鲍俊波在这个行当里拍了二十年,胶片机换成了数码单反,唯一不变的是他镜头前永远鲜活的戏台。
一、胶片时代的光影修行
1998年的深秋,南京戏曲学校排练厅的镁光灯下,刚入行的鲍俊波举着海鸥DF-1相机,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。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杜丽娘在台前走圆场,胶片机每秒3张的连拍速度让他手忙脚乱。咔嚓的快门声惊动了台上的演员,老团长皱起眉头:小鲍啊,拍戏不是拍写真,要懂戏的呼吸。
这句话让鲍俊波在省昆剧院的资料室里泡了整整三个月。他抄录了上百出戏的锣鼓经,在曲谱空白处画满走位示意图。当《长生殿》的唐明皇唱到缓歌慢舞凝丝竹时,他的镜头精准框住了杨贵妃霓裳羽衣的第七个转身——那个让老艺人们都惊叹的黄金角度。
二、数字时代的影像突围
2010年上海世博会戏曲周,鲍俊波的《刀马旦》系列引发热议。照片里,京剧演员的靠旗在LED屏的蓝光中猎猎作响,传统翎子与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剪影形成魔幻对比。这组大胆的作品背后,是他连续三个月凌晨四点蹲守豫园戏台的坚持。
戏曲摄影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鲍俊波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在婺剧《白蛇传》的水漫金山场景拍摄中,他独创了动态叠影技法:用1/15秒的快门捕捉演员的连续动作,再通过后期堆栈呈现行云流水的视觉效果。这种技法后来被戏曲界称为鲍氏造影法。
三、镜中人的文化乡愁
2021年元宵节,秦淮河畔的戏台飘着细雪。鲍俊波裹着军大衣蜷缩在三脚架旁,镜头对准正在候场的昆曲小生。年轻人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勾脸的油彩,这个瞬间被他定格成《数字时代的粉墨登场》。这张照片后来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展,评委的评语是:传统在科技洪流中的诗意栖居。
在鲍俊波的移动硬盘里,存着3TB的戏曲影像资料。从胶片时代的暗房显影到现在的4K视频记录,他始终保持着用毛笔在存储卡上标注拍摄信息的习惯。有人说这是老派,他却说:就像戏台上的'出将入相',总得给数字时代留点墨香。
当最后一场戏的锣鼓声散去,鲍俊波总会多待片刻。收拾器材时,他常想起二十年前老团长的话。现在的年轻摄影师用无人机航拍戏台全景,用AI算法修复老照片,但那些藏在镜头后的戏曲呼吸,依然需要有人用体温去感知。这个在快门声里白了头发的摄影师,仍在等待下一个晨光中的水袖轻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