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鲍村唱戏:藏在乡音里的百年传承

时间: 2025-07-03 18:30:01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鲍村唱的哪里的戏曲啊

**鲍村唱戏:藏在乡音里的百年传承**

在中国广袤的乡土大地上,散落着无数个以姓氏命名的村庄,山东淄博的“鲍村”便是其中之一。这个看似普通的鲁中小村,却因代代相传的戏曲声腔远近闻名。每逢年节,村头老戏台一开锣,十里八乡的百姓便扛着板凳赶来,只为听一嗓子鲍村人唱的戏。但若问起“鲍村人唱的究竟是哪里的戏”,答案却远非三言两语能说清。

---

一、老辈人的“戏根”:柳子戏与肘鼓子的碰撞

据村中族谱记载,鲍氏先祖明初迁居至此,落地生根时便带着“唱戏酬神”的习俗。村里最年长的老艺人鲍长顺回忆:“祖上有人做过县衙的礼乐教习,后来回乡把官家戏文和本地土调揉在一起,才有了咱鲍村的戏。”翻阅地方志发现,这一带明清时期盛行“柳子戏”与“肘鼓子”(山东地方小戏),而鲍村的唱腔中既有柳子戏的高亢激昂,又融入了肘鼓子的诙谐俚语。老人们常说:“咱村的戏,听着像柳子戏的魂,骨子里却是庄稼汉的调。”

---

二、方言作韵脚:一台戏半本地方志

外地人初听鲍村戏,总被浓重的方言唱词难住。台上旦角一句“夜来后晌(昨天晚上)月明地儿”,须得本地人翻译才知是月下相约的缠绵;丑角插科打诨时蹦出的“扎裹(打扮)”“迂阔(磨蹭)”,更是让外乡观众笑得不明就里。村文化站的鲍大姐笑道:“咱这戏里的词儿,翻成普通话就丢了味。当年破四旧时,红卫兵要来烧戏本,老班主把本子埋进祖坟才保住这些‘土疙瘩词’。”

---

三、流动的戏班:从运河码头到油田大院

早年间,鲍村戏班的名声是沿着小清河唱出去的。每年秋收后,二十多人的戏班便乘木船南下,在济南、济宁等地的运河码头搭台。船工、商贩听得入迷,常有人跟着戏班连赶七八个渡口。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,胜利油田开发让鲍村多了批穿工装的观众。戏班把石油工人的故事编进戏文,一段《磕头机旁等郎归》让油田家属们听得抹眼泪。如今村里人翻出当年的油印剧本,还能闻到淡淡的柴油味。

---

四、新生代的困惑:非遗招牌下的两难

随着鲍村戏入选市级非遗,年轻人却陷入纠结。95后小伙鲍子轩在抖音上发戏曲片段,粉丝追着问“这是什么剧种”,他挠头解释:“申报材料写的是‘鲁中地方戏’,可专家又说该归入柳子戏变体。”更让他头疼的是,非遗传承要求“原汁原味”,但观众总抱怨“听不懂老唱词”。去年村里排新戏《电商卖瓜记》,试着加入电子琴伴奏,结果被老辈痛骂“糟蹋祖宗的东西”。戏台两侧的春联道尽无奈:“上场应念下场时,守旧难敌革新潮。”

---

五、戏台外的回声:乡音里的文化密码

在鲍村,唱戏从来不只是娱乐。谁家孩子满月,要请戏班唱《麒麟送子》;老人过寿,必点《王母赴蟠桃》。就连调解邻里纠纷,村干部也常引用戏文:“没见《墙头记》里唱的?兄弟争宅基不如让出三尺地。”那些咿呀了数百年的唱腔,早化作农耕社会的生存智慧,在钢筋水泥时代顽强存续。正如戏台青砖上斑驳的刻痕——某年发大水时的水位线,某代名角醉酒后的涂鸦,都成了解码这片土地的密语。

---

黄昏时分,戏台前的石阶又被坐得发烫。台上的老生甩着灰白髯口唱道:“问俺唱的哪方戏?黄河泥沙熬的腔。”台下观众跟着哼起熟悉的调子,几个孩童举着手机录像,屏幕的蓝光与夕阳融成一片。或许,当外乡人还在纠结“鲍村戏属于哪个剧种”时,本村人早已明白:这方水土养出来的戏,本就该叫“鲍村戏”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