趵突泉唱戏是什么戏曲
趵突泉边听大戏:泉水叮咚里的吕韵悠长
趵突泉西南角的曲山艺海广场,清晨的阳光穿过垂柳,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光影。几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老人正在吊嗓子,悠扬的山东梆子声惊起池中锦鲤,荡开一圈圈涟漪。这方承载着千年泉韵的天地间,正流淌着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。
一、泉涌处自有戏韵
明清时期的趵突泉畔,每逢农历三月三便成天然戏台。商贾云集的泉城路茶馆里,说书人醒木一拍,吕剧前身的坐唱扬琴便应和着泉涌声开腔。1900年,以趵突泉白雪楼戏台为起点,山东琴书艺人将坐唱改为扮妆演出,吕剧雏形由此诞生。
七十二名泉之首的趵突泉,见证了太多艺术流变。清末民初的趵突泉书会,来自京津的八角鼓、河南坠子与本地琴书在此碰撞交融。泉池北岸的望鹤亭茶社,至今仍保留着传统茶戏结合的演出形式,茶客们品着明湖荷叶茶,听着《姊妹易嫁》的悠扬曲调,仿佛穿越百年时光。
二、吕剧与泉水的生命律动
吕剧唱腔汲取了泉水的灵性,既有趵突腾空的激越,又有珍珠泉吐露的婉转。《借年》中王汉喜冒雪借粮时的大段四平调,恰似冬日泉池上升腾的袅袅水雾;《李二嫂改嫁》里细腻的二板唱段,宛若漱玉泉中细碎跃动的明珠。
泉水滋养了独特的表演程式。旦角水袖翻飞如泉瀑倾泻,武生台步稳健似泉眼深藏。在《逼婚记》的经典场景中,历城县令踏着趵突泉三股水的节奏出场,官袍随步态起伏,恰似泉水奔涌的自然韵律。
三、活态传承的当代演绎
每周二清晨,泺源堂前的青石台阶总会坐满银发戏迷。这些老济南能精准指出哪个转调源自某代名伶的创新,哪个身段吸收了昆曲的韵致。年轻演员在传统剧目中融入现代元素时,总要先来这天然评委席试水。
趵突泉夜场演出近年成为文旅新宠。当LED灯光将三股水染成琉璃色,数字化背景投射出老济南街景,新编吕剧《泉城故事》正在上演。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像,评论区里传统文化yyds的弹幕与池中锦鲤共游。
夜幕降临时分,望鹤亭檐角的风铃轻响,与尚未散尽的戏韵在暮色中缠绵。泉水依旧叮咚,吕剧仍在传唱,这座千年泉池用永不枯竭的涌动,守护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。游人在此听到的不仅是戏曲,更是一个城市用艺术与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