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小孩唱的戏曲叫什么
摇篮边的梨园声:那些被遗忘的哄娃戏
在江南某座古镇的茶馆里,几位老人正围坐闲谈。当话题转到幼时记忆时,八十岁的昆曲名伶周老突然轻拍桌面:我娘当年哄我睡觉,总唱《牡丹亭》的'游园惊梦'。这句话让在场的老人们都会心一笑——原来在江南水乡的深宅大院中,无数孩童正是枕着戏曲的韵脚入眠的。这种独特的育儿传统,在戏曲史上留下了一个雅致的名字:哄娃戏。
一、戏台上的烟火气
传统戏曲在多数人印象中总是端肃的,却少有人注意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。在《锁麟囊》春秋亭一折中,薛湘灵怀抱婴儿的圆场步,既要展现大家闺秀的端庄,又要传递初为人母的手足无措。程派青衣特有的脑后音在此处转为轻柔的呢喃,将麟儿哭得人心碎的唱词化作真实的育儿场景。
更鲜为人知的是,某些地方剧种直接脱胎于育儿习俗。福建高甲戏中的摇囝调,原本就是母亲哄睡时随口哼唱的俚曲。当这些曲调被搬上戏台时,演员会刻意保留即兴发挥的痕迹,甚至模仿婴儿咿呀学语的声调,形成独特的戏中戏。
二、绣楼里的声音启蒙
明清时期的名门闺秀中盛行曲教。苏州顾氏家族的《顾氏母训》记载,女眷们哺乳时须轻声哼唱《浣纱记》选段,使儿在襁褓即识雅音。这种早教方式催生了特殊的唱法:为适应狭小的绣楼空间,旦角们发展出气声唱法,将丹田之气化作游丝般的轻吟。
在皖南民居的天井里,至今能找到母子对戏的痕迹。黄梅戏《天仙配》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经典唱段,在当地嬗变为母亲教子认字的识字调。孩童跟着母亲的手势,在青石板上一笔一画临摹唱词,戏曲的韵律就这样渗入识字启蒙。
三、即将消失的声腔密码
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回忆录中记述,他幼时学唱《贵妃醉酒》,总把海岛冰轮初转腾想象成乳母摇晃的臂弯。这种独特的艺术通感,正源自童年聆听的哄睡曲调。当代戏曲教育中,这种母体记忆式的传承正在断裂——程式化的教学取代了耳濡目染的浸润。
在浙江嵊州,越剧老艺人王阿婆至今保留着用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哄孙辈睡觉的习惯。她根据孩子的呼吸节奏调整唱腔速度,将十八相送的拖腔化作绵长的呼吸练习。这种源自本能的戏曲教学法,或许正是破解传统声腔密码的钥匙。
当最后一个会唱原生态哄娃戏的老人离去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育儿方式。那些沉淀在戏曲声腔中的亲子密码,那些将人生况味融入童谣的智慧,正在现代化进程中悄然消散。抢救这些即将失传的活的戏曲史,或许比保护华美的戏服头面更为紧迫——因为那里面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情感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