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老戏台下的抱孙子:河南戏曲里的隔辈亲

时间: 2025-07-01 14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抱孙子唱段河南戏曲

老戏台下的抱孙子:河南戏曲里的隔辈亲

豫西山区一处老戏台前,七十六岁的王秀英正踮着脚尖朝台上张望。台上青衣演员甩着水袖,忽地亮出一段高腔:小孙儿怀中抱,好似老树发新梢......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骤然湿润——这段《抱金孙》的唱词,和四十年前她初为人祖母时在村里戏班听到的一模一样。

一、戏台之上的隔辈亲

在河南戏曲的百花园里,抱孙子题材犹如一朵素雅的二月兰。不同于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,这类唱段往往从生活褶皱里抖落出人间至味。豫剧《三娘教子》中怀抱孙儿泪双流的哭腔,曲剧《李豁子离婚》里小孙孙扑怀笑开颜的欢音,越调《收姜维》中白发人喜抱红襁褓的念白,无不浸润着中原大地特有的烟火气。

这些唱段讲究以腔传情。豫东调善用真假声转换模拟婴孩啼哭,沙河调常以滑音表现老人逗弄孙儿的颤音。杞县二夹弦传人李凤云回忆,师傅教她《抱孙》选段时,特意让她观察老妇人抱孩子的身段:要像捧着一碗热油,又怕洒了又舍不得放下。

二、幕布后的文化密码

在豫西农村,至今保留着添丁唱戏的习俗。新生儿百日时,主家必请戏班唱《麒麟送子》或《五世同堂》。2018年巩义市戏曲普查显示,当地83%的戏班保留着至少三个抱孙戏唱段。这些曲目不仅是娱乐,更是维系宗族伦理的活化石。

老艺人们常说:唱孙儿戏,要唱出三味——泥土味、灶火味、人味儿。郑州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曾对《抱金孙》唱词进行语言学分析,发现其中使用古入声字频率比普通唱段高27%,这种刻意保留的中古音韵,恰似老人哄孙时无意识的古语残留。

三、新语境下的老唱段

郑州大剧院里,90后豫剧演员陈晓阳正在改编传统唱段《喜抱孙》。电子乐与传统梆子奇妙融合,全息投影中,虚拟孙儿与真人演员隔空互动。年轻观众举起手机拍摄时,或许不知这段旋律曾响彻他们祖父母的婚宴。

在短视频平台,隔辈亲戏曲挑战话题已收获2.3亿次播放。安阳师范学院戏曲社的00后学生们,将《抱孙谣》改编成rap,用说唱形式演绎左手摇拨浪鼓,右手捋白胡须的诙谐画面。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,抱孙子这个古老母题正在书写新的文化注脚。

幕起幕落间,戏台上的婴孩襁褓化作台下观众手机里的短视频。当洛阳水席老字号真不同把《抱金孙》唱词印上汤碗,当开封清明上河园用全息技术重现古汴梁的弄璋之喜,我们恍然发现:那些关于血脉延续的古老咏叹,从未真正离开过中原大地。就像黄河水裹挟着黄土,世代奔流却永远泛着熟悉的浑黄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