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灵牌戏曲简介
老戏台子上的生死情——抱灵牌戏里的悲欢
皖北乡间的黄昏总带着几分苍凉,当夕阳将戏台子的布幔染成暗红色,锣鼓点一响,老人们就知道今晚要唱《抱灵牌》了。这出在淮河流域流传了三百年的老戏,台上哭的是孝子贤孙,台下抹眼泪的却是看尽世事的白发人。
**一、牌位背后的千年孝道**
明末清初的淮河决堤,在淤泥中挖出的残破家谱里,记载着这样一段往事:崇祯年间的大饥荒里,张姓书生背着母亲的灵牌逃荒,饿死途中仍紧紧护着牌位。这个真实故事在茶馆酒肆传开,渐渐被民间艺人编成梆子戏,唱腔里带着淮北平原特有的苍劲。
戏台上的灵牌不是普通道具,老班主们至今恪守着传了三代的规矩:牌位必须用香樟木雕刻,背面要请私塾先生用朱砂写下孝感天地四字。2017年非遗普查时,在亳州发现的清代戏箱里,还保存着光绪年间刻有张门王氏的灵牌道具,红漆剥落处露出密密麻麻的刀痕,那是百年间不同戏班留下的岁月印记。
**二、悲腔里的生命轮回**
怀抱灵牌跪灵前,黄土埋娘十八年的经典唱段,在皖豫交界处连三岁孩童都能哼上两句。老艺人王德山回忆,五十年代在阜阳乡下演出时,台上的孝子刚唱到娘亲坟头青草长,台下突然有位老太太颤巍巍爬上戏台,非说台上扮相酷似她早逝的儿子。
这种生死交融的魔幻感,源于独特的表演程式。孝子演员要掌握三步一叩的台步,每走三步必须准确跪在鼓点上;哭腔借鉴了当地出殡时的挽歌,尾音带着断断续续的抽泣声。2019年宿州戏曲研讨会上,青年演员李月娥创新加入倒影身法,用白水袖在地面拖出长长的影子,象征阴阳两界的牵绊。
**三、祠堂戏台的新生**
利辛县马店镇的张氏祠堂,至今保留着每年清明唱《抱灵牌》的旧俗。不同的是,如今台下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,会跟着抖音上的戏曲网红学唱段。00后戏迷陈小雨在b站上传的混剪视频,意外获得百万点击,弹幕里飘过这才是国风的赞叹。
老戏骨们开始尝试新编戏码:在合肥大剧院的现代版《抱灵牌》中,虚拟投影技术让牌位化作漫天星斗,年轻编剧加入抗疫护士的平行叙事。当古调新声在穹顶下回荡时,台下九十岁的张奶奶轻声说:这哭腔,和我十六岁那年听到的一模一样。
夜戏散场时,戏班照例要焚化纸扎的灵牌道具。青烟升腾中,老观众们说这是把戏里的悲苦送还给天上。而那些留在手机里的唱段,正随着4G信号穿越淮河平原,在都市的霓虹灯下寻找新的知音。三百年的老戏就像河岸的芦苇,岁岁枯荣间,总能在春风里抽出新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