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梨园登台非易事戏曲传承有真章

时间: 2025-06-29 18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报戏曲艺术有什么要求

梨园登台非易事戏曲传承有真章

在苏州昆曲传习所的练功房里,一群十四五岁的学员正在压腿下腰,汗水顺着他们的鬓角滴落。这种场景在戏曲科班中已持续了六百年。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,对从业者的要求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华美扮相,而是深藏于水磨功夫中的艺术真谛。

一、骨子里的传统功夫

京剧大师梅兰芳少年时期每天清晨五点即起,对着纸窗练眼神。纸窗透光处用浓墨涂出蝴蝶图案,他需用目光追着蝴蝶移动,直至双目酸涩流泪方休。这种近乎苛刻的童子功训练,造就了《贵妃醉酒》中那双会说话的丹凤眼。

唱念做打四功在当代戏曲演员身上依然留有深刻印记。武生演员每日要完成踢腿三百次、旋子五十个、小翻二十组的基础训练,青衣演员则要在清晨吊嗓两小时。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李佩红为演好《锁麟囊》,曾连续三个月每天揣摩程砚秋的录音,最终在咬字归韵上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。

二、血脉中的文化基因

豫剧名家王希玲为塑造《风流才子》中的唐伯虎,潜心研读《唐伯虎全集》,临摹其书画真迹,甚至专程到苏州桃花庵旧址采风。这种文化自觉让她的表演既有书卷气,又具文人风骨。昆曲演员张军排演《牡丹亭》时,专门研习明代服饰礼仪,连杜丽娘鬓边珠花的垂坠角度都严格考证。

在绍兴小百花越剧团,青年演员每月要参加两次传统文化讲座。从《诗经》吟诵到茶道研习,这些看似与表演无关的修习,实则滋养着演员的艺术气质。正如裴艳玲所说:戏曲演员的底气不在嗓门,而在胸中的文墨。

三、脚步下的创新之路

京剧《曹操与杨修》的创作过程中,尚长荣与马科导演反复推敲台词韵律,既保留西皮二黄的程式,又融入莎士比亚悲剧的台词节奏。这种创新不是颠覆性的改造,而是将传统程式当作密码本,破译出新的艺术语言。

当代戏曲工作者在坚守与突破间寻找平衡点。浙江昆剧团排演《十五贯》时,保留访鼠测字等经典折子,但运用现代舞台技术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。这种创新如同在古琴上弹奏新曲,琴是老的,曲调却有了时代的新声。

在杭州大剧院的化妆间里,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正在描画梁山伯的眉峰。她面前的化妆镜旁,摆着《宋人轶事汇编》和最新款的平板电脑。这个细节恰是当代戏曲人的写照:既要深扎传统的土壤,又要呼吸时代的空气。戏曲艺术对从业者的要求,归根结底是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与创新突围的勇气。当年轻演员在练功毯上挥汗如雨时,他们传承的不只是技艺,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