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戏曲要什么要求
想做戏曲报道?先收好这份避坑指南
去年某省级卫视推出一档戏曲综艺,主持人将京剧《四郎探母》说成清朝戏,引发戏迷集体吐槽。这个乌龙事件折射出当下戏曲报道的尴尬现状:要么陷入专业术语堆砌的内行狂欢,要么停留在国粹非遗的笼统标签。想做好戏曲报道,必须学会在传统与现代、专业与通俗之间走钢丝。
一、别被行话唬住也别当门外汉
第一次看戏的人常被西皮流水二黄导板这类术语吓退。有位同行曾把京剧《锁麟囊》的二六板写成快板,被票友揪着纠错半个月。但过分追求专业术语堆砌,又会让报道变成戏迷圈自嗨。某地方台记者在报道昆曲时,全篇使用水磨腔折子戏等术语,普通观众看得云里雾里。
破解这个困局,需要建立基础认知坐标系。就像报道足球要懂越位规则,写戏曲至少得明白生旦净末丑的区别。北京某报文化记者在采访梅派传人时,提前研读《京剧行当艺术特征》,准确抓住了青衣与花旦的表演差异,写出的人物专访既专业又有温度。
二、活态传承不是博物馆展陈
某自媒体用活化石形容昆曲,引来年轻演员集体抗议。这种固化认知忽视了戏曲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。上海京剧院改编的《王者荣耀》主题京剧,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;河南豫剧院推出的地铁快闪活动,让上班族在地铁站邂逅《花木兰》。
资深戏曲记者老张有个诀窍:每次采访必问最近在排什么新戏。这个简单问题往往能挖出宝藏:可能是用全息技术重现的《牡丹亭》,也可能是融入街舞元素的武戏创新。记录这些动态变化,才能呈现真实的戏曲生态。
三、跨界不是乱炖破圈需要章法
某网红把黄梅戏《女驸马》改编成电音版,虽然点击量高企,但老戏迷批评毁经典。这提醒我们:创新不能背离戏曲美学根基。观察发现,成功的跨界往往保留戏曲基因:如京剧裘派传人与摇滚乐队合作时,始终保持西皮二黄的韵腔;昆曲《1699·桃花扇》加入现代舞元素,但笛师仍严格遵循工尺谱。
报道这类创新时,要像品鉴功夫茶:既嗅得出新焙的茶香,又尝得到陈年的茶韵。杭州某记者在报道越剧数字藏品时,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,而是深入解读数字艺术如何呈现水袖的力学美感,这样的报道既有新意又有深度。
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,戏曲报道如同在青石板上种花——既要深扎传统的根系,又要绽放时代的新芽。当记者们放下猎奇心态,真正走进后台、走近演员、走入戏迷,自会触摸到这门古老艺术跳动的脉搏。毕竟,六百年的戏曲传承史,本身就是一部永不停歇的创新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