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年河南戏曲晚会全集
梨园春色动中原——2019河南戏曲晚会台前幕后的烟火与匠心
2019年寒冬腊月,郑州大剧院门前蜿蜒的长队里飘着热腾腾的胡辣汤香气。七旬票友张大爷裹着军大衣,怀里揣着捂热的保温杯,和素不相识的戏迷讨论着节目单上的《程婴救孤》选段。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戏曲盛会,早已不是简单的舞台展演,而成为中原百姓共赴的梨园盛宴。
一、传统剧目的涅槃重生
当《穆桂英挂帅》的锣鼓声响起,舞台上的九宫格灯光矩阵突然裂变成万箭齐发的视觉意象。57岁的豫剧名家李树建身着改良靠旗,在多媒体投影构建的雁门关背景下,一句辕门外三声炮引得满堂喝彩。这场突破性的舞台呈现,源自编导团队在龙门石窟采风时获得的灵感——他们用数字技术将飞天壁画化作虚拟背景,让传统剧目焕发科技之美。
在《朝阳沟》的现代化改编中,银环的山沟里空气好唱段融入了河南方言RAP元素。年轻演员王红丽坦言:我们在郑州国棉厂体验生活三个月,发现当代青年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。这种创新并非颠覆传统,而是让经典剧目与Z世代产生情感共振。演出结束后,二十位老票友围着编导激烈讨论三小时,最终红着脸承认:这新腔调,听着得劲!
二、幕后匠人的执拗坚守
道具师傅老周的工作间里,陈列着三十七把形态各异的戏曲髯口。为复原光绪年间的火焰髯,他七赴禹州神垕镇,终于在钧瓷窑变的釉色中找到灵感。那抹跳动的火红色,是用228根牦牛毛经九道工序染制而成。当这精心打造的髯口在《火烧纪信》中扬起时,观众席传来一片倒抽冷气声。
琴师陈爱梅的月琴已经跟了她四十二年。在排练《花木兰》新编唱腔时,她突发奇想把河南坠子的滑音技巧融入伴奏。这个大胆尝试差点让乐队乱了阵脚,却在正式演出时意外收获满堂彩。散场后有戏迷追到后台:老师,您那段过门听得我后脖颈发麻!
三、梨园薪火的代际传递
少儿戏曲联欢环节,9岁的王小虎顶着五斤重的盔头表演《三哭殿》,下场时小脸憋得通红却坚持不要老师搀扶。这个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,已经跟着民间戏班辗转演出过二十多个乡镇。晚会总导演透露:我们特意保留了他唱劈的两个音,这才是最动人的成长印记。
在戏迷互动专场,75岁的退休教师李素珍带着自制的戏服登台,她手中的鱼鳞甲是用3000个啤酒瓶盖手工缝制而成。当聚光灯打在这件会唱歌的战甲上,全场观众自发打起拍子。这个没有出现在节目单上的即兴环节,成为社交媒体上最火的晚会片段。
闭幕式那晚,百年老字号合记烩面特意送来三百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。演员与观众捧着青花瓷碗,在《河南人》的大合唱中完成这场文化仪式。飘着葱花香气的剧场里,有人看见老琴师偷偷抹眼泪——这不是曲终人散的怅惘,而是梨园春色永不落幕的笃定。这场持续九十天的戏曲狂欢,最终化作中原大地上千万个温暖的文化记忆切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