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河南梆子里的活化石:探秘宝丰马街书会里的千年戏魂

时间: 2025-10-04 18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宝唱河南戏曲

河南梆子里的活化石:探秘宝丰马街书会里的千年戏魂

豫西平原的二月天还带着料峭寒意,宝丰县马街村的麦田却早已被南腔北调填得滚烫。来自七省二市的曲艺艺人背着弦子、挎着鼓,踩着尚未解冻的田埂汇聚于此。在这片不足三亩的麦田里,藏着中原戏曲最原始的基因密码——这里不仅有豫剧的雏形,更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活态传承样本。

一、麦田里的千年剧场

马街书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年间,当光武帝刘秀在此设坛祭天时,民间艺人便开始在此聚集献艺。不同于勾栏瓦舍的精致舞台,这里的戏台是天然的麦田,观众席是随手捡来的砖头石块。艺人们支起竹竿,挂块红布就是幕布,三弦一响便开腔。

去年正月十三,笔者亲眼见到七旬老艺人张水旺在麦茬地里唱《赵氏孤儿》。他手中的月琴已包浆发亮,唱到程婴献子时,老人浑浊的眼里闪动着泪光,周围裹着军大衣的戏迷们竟都屏住了呼吸。这种不加修饰的表演,恰似戏曲最初的模样。

二、梆子腔里的中原密码

马街书会的戏曲保留了唐宋大曲的遗韵。老艺人们口中的七十二哼唱法,每句唱词都有独特的鼻腔共鸣技巧,这种发声方式在专业院团早已失传。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曾说:我的水袖功夫,是在马街跟耍猴艺人学的。

更珍贵的是这里存续着路戏传统。艺人根据现场观众反应即兴编词,农人点一段《包公锄美》,商贩要听《货郎翻箱》,这种互动式表演让戏曲始终保持着泥土的芬芳。去年书会上,00后大学生李梦瑶用豫剧唱《孤勇者》,老艺人们当场用坠子伴奏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拍案叫绝。

三、戏魂不灭的当代启示

在这个短视频充斥的时代,马街书会依然保持着手写戏单、铜钱打赏的古老传统。但传承人们也在创新:95后坠子演员王雪艳开设抖音直播间,把麦田里的唱段变成百万点赞;非遗传承人张满堂带着徒弟们走进小学课堂,让孩子们用豫剧念古诗。

每年正月十三,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应河水面,马街的麦田又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梆子声。这声音穿越千年风雨,裹挟着黄河的泥沙,混着麦苗的清香,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之外,为我们守护着最本真的中国戏曲基因。或许,这才是传统文化该有的模样——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永远跳动的生命脉搏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