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家戏曲是什么戏种啊
爱家戏:藏在烟火里的草根曲调
在皖北平原的村落里,每当夕阳染红麦田,总能听见老槐树下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。这不是豫剧,也不是梆子戏,而是当地人称作爱家戏的乡音。这种诞生在田间地头的戏曲,用最朴实的方言诉说着家长里短,却在一代代人的传唱中,织就了乡村最温暖的精神图腾。
一、灶台边长出的戏文
光绪年间的某个寒夜,阜阳城郊的油灯匠李三喜守着火炉打盹。炉火噼啪声中,他忽然哼起白日里听来的孝子故事,即兴编成七字韵文。妻子纳着鞋底随声应和,隔壁豆腐坊的伙计们闻声而来,你一句我一句添着词。就这样,最初的灶台戏在炊烟里萌芽。
这种发轫于民间即兴对唱的表演形式,在农耕文明中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。冬闲时节,村民围坐在草垛旁,把东家的婆媳故事、西舍的兄弟恩怨编成戏文。没有固定的剧本,全凭口耳相传;不用华丽的戏服,家常粗布就是行头。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唱的《张郎休妻》,正月十五扮的《分家记》,都成了约定俗成的保留剧目。
爱家戏的乐器箱里藏着民间智慧。二胡用晒干的蛇皮蒙面,鼓面绷着老羊皮,最金贵的月琴也不过是把桐木掏空制成。老艺人们说:咱们的戏就像地里的红芋,土里生土里长,嚼着甜丝丝的。
二、浸着汗水的乡音
在亳州双沟镇,76岁的王桂英还能唱全本《借年》。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回忆,年轻时学戏要跟着戏班走村串巷,白天帮主家收麦子,晚上在打谷场上唱戏抵工钱。没有师徒名分,想学戏就得躲在幕布后偷听,把唱词记在装旱烟的荷包上。
《墙头记》里不孝子的唱段,源自真实发生的赡养纠纷。某年秋收,李家庄两兄弟为推脱养老大打出手,戏班当晚就把这事编成戏。当唱到爹娘恩情高过天,孝字当头莫要偏时,台下兄弟俩臊得满脸通红,第二天就把老父亲接回了家。
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,让爱家戏充满泥土气息。演员们演到动情处,会抓起台下的烤红薯当道具,观众也常接着唱词往下接。2018年太和县戏曲普查时,发现各村镇竟流传着137个不同版本的《分家记》,每个版本都烙着当地的人情世故。
三、老树新枝的倔强生长
阜阳大戏院的侧门总蹲着些特殊观众——进城务工的庄稼汉。他们舍不得买票,就蹲在通风口听戏。管理员老陈说:这些人能跟着戏文从头哼到尾,比台上演员词儿还熟。但问起年轻人,多半只记得爷爷奶奶哼过的调子。
转机出现在2019年。90后编剧小刘把直播带货编成新戏《手机姻缘》,用抖音神曲的旋律唱电商故事。首演那天,台下坐着的大妈们举着手机录像,散场时都在学唱亲亲啊我的老铁。这种创新引发争议,却让爱家戏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。
涡阳县的民办艺校里,孩子们正在排练双语版《借年》。英语台词混着皖北方言,外国留学生笑得前仰后合,老戏迷却听得直抹眼泪。校长说:戏魂没丢就行,管它穿西装还是对襟褂。或许这正是草根艺术的生存智慧——像田埂上的拉拉秧,贴着地皮也能蔓延。
夜幕下的皖北乡村,三轮车改装的小戏台正在巡演。台上唱着新编的《打工谣》,台下老人打着节拍,孩童举着荧光棒摇晃。那些沾着麦芒的唱腔穿过霓虹灯影,在快递站和蔬菜大棚间流转。这株从土里长出的戏曲,正用它特有的方式,讲述着新时代的家长里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