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爱家戏曲:流淌在乡音里的烟火气

时间: 2025-09-30 18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家戏曲是什么戏曲啊

爱家戏曲:流淌在乡音里的烟火气

在皖南村落里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青砖灰瓦的老戏台下,几位老人端着竹凳早早占座,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在人群中穿梭。当锣鼓声响起,台上身着靛蓝布衫的演员一开口,台下便此起彼伏地应和。这不是城里大剧院的名角演出,而是扎根乡土的爱家戏,一种用方言演绎家长里短的地方小戏。

一、灶台边诞生的草根艺术

爱家戏的起源要追溯到清光绪年间。那时皖南茶商往来频繁,挑夫们歇脚时爱唱些俚曲解乏。某年腊月,张家婆婆把邻里纠纷编成小调教给戏班,谁料在年集上引起轰动。这种用当地方言演唱、取材真实生活的表演形式很快在四邻八乡流传开来。

戏班成员多是半农半艺的庄稼汉,农闲时聚在祠堂排戏。他们用竹篾编头饰,把旧被面改作戏服,连道具都是借来的锅铲、笸箩。某次演《妯娌分家》,二婶子看得入神,竟冲上台要把自家新买的陶罐送给受气的三媳妇,惹得全场哄堂大笑。

这种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没有固定剧本,老艺人们常说戏在肚里,词在嘴边。去年李庄祠堂翻修,八十岁的陈师傅还能把五十年前《分家记》的唱词倒背如流,连当时台下谁家媳妇羞红了脸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二、方言里的百味人生

爱家戏的独特魅力,在于它扎根生活的创作方式。编剧王大有常年带着小本子走村串巷,张家婆媳拌嘴、刘家兄弟争田,这些鸡毛蒜皮经他提炼,都成了戏台上的精彩桥段。去年编排的《送彩礼》,就取材于前年腊月赵家因为三金闹退婚的真实故事。

方言俚语的运用让表演充满泥土气息。旦角一句你咯个背时鬼,老生回敬莫跟老子充六叶子,外地人听着发懵,本地人却会心一笑。更绝的是现场互动,当演到恶婆婆刁难儿媳时,常有老太太往台上扔瓜子壳,年轻人则齐声喊分家!分家!

这种参与感让爱家戏成为乡村社交平台。去年重阳节演出《孝子经》,原本不合的王家兄弟在戏散后红着眼眶握手言和。村长说这比开十次调解会都管用。

三、老树新枝的当代传承

随着城镇化推进,爱家戏面临传承危机。但让人欣喜的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守护行列。95后姑娘刘小娟放弃城市工作,组建了首个女子戏班。她们把网络热词融入唱腔,给传统戏注入新活力。新编的《直播风波》里,儿媳教婆婆直播卖山货的桥段,让台下老人笑得前仰后合。

政府扶持政策也在发力。文化站开设传习所,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。更让人感动的是戏迷自发组织的流动戏台,他们把皮卡车改装成舞台,载着行头走遍偏远山村。去年冬夜在海拔800米的黄柏村演出,村民举着火把照明,台上台下呵出的白气与唱腔交织,构成动人的画面。

这种顽强的生命力,印证了老艺人常挂嘴边的那句话:戏是人心里的火种,只要还有人在烟火气里过日子,爱家戏就断不了根。从祠堂戏台到网络直播,变的是形式,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真挚描摹。这或许就是地方小戏穿越百年的生存智慧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