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戏园子里的角儿与台下知音——戏迷称谓里的文化密码

时间: 2025-07-31 18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听戏曲的人叫什么

戏园子里的角儿与台下知音——戏迷称谓里的文化密码

北京前门外的广和楼戏园,清晨五点便传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七旬老人张庆祥正对着红漆斑驳的廊柱练习《四郎探母》,水袖翻飞间,围观者中突然有人击掌叫好:这位爷的'云遮月'嗓子,倒是得了余派真传!这般文绉绉的喝彩,道出了戏曲爱好者独有的交流密码——在这个行当里,爱戏之人各有雅称,每个称谓都藏着一段梨园往事。

一、梨园行话里的众生相

清末民初的戏单上常见票友二字,这个称谓源自八旗子弟的龙票。当时旗人凭朝廷颁发的凭证可免费看戏,后来专指非职业演员。天津劝业场的老茶客至今记得,1948年金少山来津演出,本地票友王雨田一折《锁五龙》竟让金老板亲授雨田贤弟的雅号,票友地位可见一斑。

戏虫子之称始于江南。苏州评弹名家周玉泉回忆,民国时期观前街的茶馆里,总有几个裹着长衫的听客,茶博士续水时总要打趣:几位'老虫',今朝阿要听蒋月泉的《杜十娘》?这些听戏成痴者,就像米缸里的蛀虫,把戏曲的养分都吃进了骨子里。

在豫剧之乡开封,戏迷自称戏篓子。2019年豫剧现代戏《焦裕禄》巡演时,78岁的李凤英老人连看18场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唱腔变化。她说:俺这'戏篓子'装的可都是宝贝,哪天剧团需要老唱本,俺能给他们倒出一箩筐。

二、地域文化孕育的独特称谓

秦腔戏迷在西北被尊为把式。2017年西安易俗社举办秦腔大赛,参赛者中竟有宁夏来的养牛专业户马占山。他白天挤奶,晚上对着黄土高坡练《周仁回府》,决赛时一段哭墓唱得评委泪洒当场。这种把戏曲当手艺钻研的劲头,正是把式精神的当代写照。

岭南粤剧圈流行红船子弟的称呼。广州八和会馆的档案记载,1938年日机轰炸广州时,粤剧名伶薛觉先率戏班乘红船转移,戏迷们划着小艇追随三十余里。如今番禺宝墨园每逢周末,仍有退休教师组成的新红船社在榕树下唱和。

在越剧发源地嵊州,戏布袋是对资深戏迷的美称。剡溪边的越剧博物馆里,管理员赵爱娟能背出300多出传统戏的唱词。她说:我们这代人就像会走路的戏本子,年轻人想学老戏,随时来'掏'我们的布袋。

三、当代戏迷的多元生态

抖音直播间里,00后京剧up主小冬皇正在教网友画脸谱,屏幕上飘过求连麦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弹幕。这些自诩国风少年的新生代,把戏曲元素融入说唱、街舞,在798艺术区举办的戏曲电音节上,程派水袖与电子混响竟碰撞出奇妙的和鸣。

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票务系统显示,昆曲《牡丹亭》的观众中,35%是外企白领。他们组建的白领曲社,周末常在外滩源的老洋房里拍曲。投行经理陈敏说:比起'票友',我们更愿自称'都市寻梦人',在工尺谱里寻找诗意栖居。

中国戏曲学院的最新调研显示,戏曲APP用户已达2300万。西安的程序员王昊开发了AI老生程序,能模仿七大名家的《空城计》。他说:我们这代'数字戏迷',要用科技为传统艺术续命。

长安大戏院的朱漆大门前,扫码进场的年轻人与摇着蒲扇的老戏迷擦肩而过。从票友到国风少年,从戏布袋到数字戏迷,称谓的更迭恰似流转的戏台,见证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生生不息。当手机灯光替代了旧时的香火,唯一不变的,是那穿越时空的戏韵悠长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