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董村唱的哪里戏曲多
北董村:戏台底下听春秋,蒲腔梆韵唱不尽
临汾城西三十里,汾水拐弯处藏着座千年古村。村东头的老戏台飞檐翘角,斑驳的朱漆门柱上,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对联褪了金粉,倒衬出台前那棵六百岁的古槐愈发苍劲。北董村的老少爷们说,这方水土养人更养戏,三晋大地的梆子腔在这儿扎了深根。
**一、老戏台的新故事**
立春刚过,古戏台前便支起三口铁锅。滚沸的羊汤香气里,自乐班的胡琴先扯开了嗓门。穿羊皮坎肩的张大爷亮开嗓子,一段《三对面》的拖腔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。这自乐班原是农闲凑趣,如今倒成了气候,农科站的年轻人改良了旱地小麦,偏要套用《打金枝》的调子编新词。
去年重阳节,城里来的考古队在戏台夹墙发现同治年间的戏单。泛黄的毛边纸上,《火焰驹》《薛刚反唐》的戏名依稀可辨,最叫人称奇的是末尾歪扭的批注:王掌柜赏钱两吊,刘寡妇捐灯油三斤。这份戏单如今拓印在文化墙上,与抖音网红打卡照相映成趣。
**二、庙会里的活化石**
三月十八娘娘庙会,十里八乡的老戏迷背着马扎子往北董赶。古戏台连唱三天大戏,台角堆满各色供品:南巷的枣糕、西头的旋饼,最醒目的是绑着红绸的整猪头。蒲剧名家王梅花压轴登场,《窦娥冤》的三桩誓愿唱罢,暴雨突至,台下两千多人竟无一人离场。
戏班管事的李二叔有个宝贝账本,记录着三十年来各村点的戏码。翻开发黄的纸页,《归宗图》点戏次数稳居榜首,《墙头记》近十年异军突起。最有趣的是1998年抗洪那年,竟有六个村同时点了《薛仁贵征东》——老辈人说这出戏能镇洪水。
**三、红白喜事里的梆子声**
上月初八,村南赵家嫁女。迎亲车队还没发动,喷呐班子先吹起了《大登殿》。新娘子跨火盆时,司仪突然改口唱起新编的《夸嫁妆》:三星电视四轮车,比不过咱家好品德...,惹得送亲队伍笑倒一片。这即兴发挥的本事,可是要二十年功夫才练得出来。
白事场上的戏更见功力。去年腊月,九十三岁的程老爷子西去,灵前连唱七夜《祭灵》。长孙从省城请来电子琴伴奏,老琴师张广厚眼皮都不抬,一柄板胡照样把《哭坟》唱得九转回肠。守夜的乡亲说,那琴声能把星星都拽下来。
如今的北董小学,课间操改成了戏曲身段训练。六年级的妞妞能把《柜中缘》的许翠莲演得活灵活现,她说最盼着暑假跟爷爷去临汾看周末戏苑。戏台边的老茶馆新添了二维码点单,扫码听戏的年轻人发现,手机里的《清风亭》总比不得台上洒的那把真眼泪。这方水土养着的戏,终究要在红氍毹上才够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