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辰少儿戏曲学校哪里有
家门口的戏曲摇篮:北辰少儿戏曲学校探秘
在天津北辰区辰昌路与龙泉道交口,一座红墙黛瓦的建筑总能吸引路人的目光。每周三下午四点,总能见到身着练功服的孩子们蹦跳着穿过雕花门楼,他们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戏曲道具,脸上的油彩在夕阳下泛着淡淡金光。
一、寻访戏曲新苗的沃土
这座占地2000平米的戏曲学校由天津青年京剧团退休演员李玉梅创办。李老师年轻时曾获梅花奖提名,退休后不忍见传统戏曲后继无人,自筹资金创办了这所少儿戏曲学校。教学楼前院立着汉白玉砌成的京剧脸谱雕塑,后院是仿古戏台,檐角飞翘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流转着翡翠般的光泽。
学校课程设置颇具匠心,除京剧、评剧、河北梆子等主修课程外,还开设戏曲文学赏析课。最受家长欢迎的是沉浸式课堂,孩子们穿着全套行头在仿古戏台上表演,专业琴师现场伴奏,让学员体验真实的舞台氛围。每周六的公开课上,总能见到趴在窗台上张望的社区居民。
二、薪火相传的幕后故事
程派青衣传承人王凤霞每周四都会从市区赶来授课。62岁的她示范水袖功时,三米长的白绸在她手中忽如流云漫卷,忽似惊涛拍岸。小学员张子萱刚开始总把水袖缠在脖子上,王老师就手把手教她先练腕力再练巧劲,现在这个10岁女孩已能完成漂亮的抛袖接云动作。
学校后院的道具工坊里,65岁的盔头师傅老赵正在教孩子们贴翠羽。他用镊子夹起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,在点翠头面上勾勒出凤凰纹样。慢工出细活,这顶凤冠要做足108天,老赵说着,眼镜片上反射着细碎的金光。小学员们屏息凝神,生怕呼出的气息吹散了那些脆弱的羽毛。
三、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
在刚结束的天津市少儿戏曲大赛中,该校选送的《穆桂英挂帅》获得团体金奖。12岁的主演李晓萌回忆:决赛那天我的靠旗突然松了,想起老师教的'救场如救火',边唱边退到台侧,师姐们七手八脚帮我固定好,观众都没发现这个小插曲。
学校与天津戏曲博物馆合作建立的非遗小传人项目已培养出30余名小讲解员。每逢寒暑假,孩子们穿着定制的小号戏服,用童声讲述《长坂坡》赵云铠甲的故事。去年重阳节,学员们为社区老人表演的《四郎探母》,让多位戏迷热泪盈眶。
这座隐匿在居民区里的戏曲学校,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的文化生态。每天清晨,伴着咿呀的吊嗓声,卖早点的摊主会不自觉哼起西皮流水;放学时分,接孩子的家长们在古戏台前闲聊时,话题总绕不开云手和卧鱼。传统戏曲的种子,就这样在北辰的街巷间落地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