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部湾地方戏曲有哪些
北部湾畔戏韵长:听一曲海风里的乡音婉转
北部湾的渔港总在黎明时分苏醒,当晨雾还未散尽,钦州三娘湾的渔船桅杆间已传来悠长的渔歌号子。这穿透咸湿海风的声调,恰似北部湾戏曲的基因密码——扎根于这片红土地的艺术之花,始终带着大海的磅礴与渔家的柔情。
一、咸水歌谣里的戏曲萌芽
北部湾先民将海洋的呼吸谱写成歌,千年渔猎生活孕育出独特的咸水歌谣。钦州康熙岭的渔娘们织网时哼唱的《叹家姐》,用九腔十八调演绎渔家女的愁思;北海外沙码头传唱的《艇仔调》,每个转音都浸着浪花的韵律。这些流淌在渔民血脉里的歌谣,为地方戏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。
在合浦县山口镇,至今保留着祭海神的古老习俗。每年开渔时节,头戴彩羽面具的师公踩着罡步,用客家话吟唱《龙王赞》。这种融合了傩戏元素的仪式歌舞,被学者视为客家戏的原始形态。当渔灯点亮夜幕,戏台上的水袖翻飞间,依稀可见千年海祭的神秘身影。
二、戏台之上的文化交响
北海老城区的骑楼下,耍花楼的铜锣声总在节庆时分响起。这种源自疍家婚俗的戏曲形式,演员踩着三寸金莲在八仙桌上腾挪,手中的花灯随着海底捞月的身段划出优美弧线。更绝的是旦角用粤语、官话、廉州话三种方言交替演唱,恰似北部湾多元文化的生动注脚。
京族三岛的潮声中,嘲剧艺人正在演绎《金云翘传》。越南传统乐器独弦琴与本地月琴合奏,京语唱词里夹杂着白话念白。这种文化交融在防城港江平镇达到极致:汉族采茶戏《三看亲》里,竟巧妙融入了京族竹竿舞的节奏,见证着边民文化的深度互鉴。
三、守艺人的薪火相传
在钦州灵山县佛子镇,75岁的采茶戏传承人黄炳坤仍坚持手工制作戏服。他缝制的茶花女彩衣要用七十二道工序,每片银饰都要敲打出茶山云雾的纹样。年轻人觉得这些老古董,可没有这些花纹,采茶戏的魂就没了。老人摩挲着衣襟上的绣样,眼神如凝视着即将消失的星光。
北海非遗中心最近做了件新鲜事:把耍花楼的踏桌绝技编成街舞,在抖音上收获百万点击。当00后舞者穿着改良戏服在百年骑楼下腾空翻转,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迸发出奇妙的火花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防城港京族学校开设的嘲剧兴趣班,孩子们用稚嫩童声演唱改良版《过桥风吹》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
夜幕降临时分,涠洲岛天主教堂前的戏台又亮起了灯。海风裹着琼剧的梆子声掠过香蕉林,海那边的雷州半岛隐约传来雷剧的高腔。这些在北部湾畔传唱了千百年的乡音,就像永不干涸的潮水,在代代渔民的传习中生生不息。当新一辈艺人将戏腔混入电子乐,用全息投影重现疍家婚礼场景时,我们分明听见,古老戏曲正踏着时代的浪花奔向新的航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