碑林区戏曲非遗有哪些
古城戏韵:碑林区戏曲非遗的千年回响
西安城墙根下,碑林区的老巷子里飘来一阵苍劲的秦声。七旬老人王振中正在南院门茶馆教年轻人唱《三滴血》,唱到祖籍陕西韩城县时,茶客们不约而同打起节拍。这样的场景,是碑林区戏曲非遗活态传承的日常写照。
一、青石板上传秦声:秦腔的根与魂
在碑林区东木头市,秦腔百年老社易俗社的红漆门楼上,依稀可见移风易俗的鎏金大字。1912年成立的易俗社,开创了秦腔改良先河,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教育结合。如今社里珍藏的清代手抄本《火焰驹》,泛黄的纸张上工整的工尺谱记录着百年声腔流变。
秦腔传承人李爱琴每周三在书院门社区传艺,她独创的呼吸吐纳教学法让年轻人快速掌握发声技巧。学员张昊说:李老师教我们把丹田气运到鼻腔共鸣,唱《周仁回府》时真的能感受到那种悲怆。
二、光影摇曳见匠心:皮影戏的涅槃新生
柏树林街道的非遗工坊里,皮影雕刻大师汪海燕正在创作十四运主题作品。她的刻刀在牛皮上游走,运动员的矫健身姿逐渐显现。传统皮影人物高33厘米,现在要放大到1米,得用三层牛皮叠加雕刻。汪海燕边说边展示新作,光影投射在幕布上,现代体育与传统艺术完美交融。
湘子庙小学的皮影社团课上,孩子们用矿泉水瓶和卡纸制作简易皮影。五年级的王梓涵操控着自制的孙悟空,用童声唱着:俺老孙来也!传统技艺正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机。
三、非遗保护的碑林实践
碑林区文化馆的戏曲会客厅每月举办非遗展演,83岁的碗碗腔传承人李世杰登台时,观众席总会爆发热烈掌声。他说:现在的舞台有LED屏配合,但我的月琴还是光绪年间的老物件,这新老结合才有味道。
在顺城巷改造中,政府特意保留老戏台,邀请剧团定期驻场演出。游客服务中心的AR导览系统,扫描砖雕就能观看经典折子戏。这种科技+传统的模式,让戏曲非遗真正走入现代生活。
夜幕降临,文昌门外的城墙根下,秦腔自乐班的梆子声穿透夜色。戏迷们围坐石凳,有人跟着哼唱,有人轻叩节拍。六百年的明城墙静静矗立,见证着古老戏曲在都市街巷的生生不息。这些跃动的音符,恰似古城跳动的文化脉搏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,续写着千年不绝的华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