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伤的河南戏曲调子
梆子敲碎旧时月——河南戏里的悲声
中原大地的夜色总比别处更浓些。
豫北平原的戏台前,老槐树在风里沙沙作响。梆子声起,一折《程婴救孤》能叫台下婆子们攥紧了手帕,连抽旱烟的老汉也红了眼眶。河南戏的悲调不是江南丝竹的凄婉,也不是秦腔的裂帛之音,倒像是黄河水裹着泥沙在喉头打转,沉甸甸的咽不下也吐不出。
梆子戏的悲是能砸出火星子的。洛阳曲剧《窦娥冤》里的六月飞雪,旦角唱到天也,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时,梆子急如骤雨,弦子拉出个尖厉的滑音,像是要把戏台子都掀了。老艺人们说,这是用铁犁头在黄土地里犁出来的哭腔,一嗓子能震得麦穗儿直颤。
汝南大调书里藏着更隐晦的苦。说书人三弦一拨,唱《秦雪梅吊孝》时不用嚎啕,单是那颤巍巍的拖腔就够人心里发酸。像极了开封城里打更的梆子声,夜夜敲着旧城墙,把几百年的委屈都揉进了月色里。有老票友说,听这种悲调得就着胡辣汤,辣得人直流泪才够味。
最绝的是豫剧里的反调。商丘的草台班子唱《桃花庵》,陈妙常那声我的夫啊——,起调时闷在胸腔里,忽地拔高又急转直下,活脱脱把人的心肝肺都扯出来晾在戏台子上。台下看客跟着抽气,倒像是几百人同时被黄河水呛了一口。
如今这些悲声渐渐淡了。城里新盖的剧院演改良豫剧,悲情戏都裹了层糖衣。倒是在黄河滩的庙会上,偶尔还能听见老艺人唱《大祭桩》,沙哑的嗓子混着柴油发电机的轰鸣,倒把梆子声衬得更苍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