悲凉戏曲晋剧简介视频
黄土坡上那声裂帛音——晋剧里的苍凉人间
雨打青砖的太原老城,某处雕花戏楼的檐角下飘出一声撕心裂肺的苦啊——,这声带着泥土腥气的哭腔,穿透晋中盆地的晨雾,在吕梁山的褶皱里回荡了四百年。
晋剧的梆子声是从黄土里长出来的。当明末的商人背着布匹茶叶走西口时,随身携带的不仅是谋生的行囊,更有故乡的声腔。山西梆子在驼铃声中渐渐长成,吸收了秦腔的慷慨,融合了蒲剧的婉转,在商路驿站里,在走西口的汉子们沙哑的喉咙里,酿成了独特的晋剧味道。
这方水土的戏,注定带着粗粝的棱角。老戏台多是露天的,演员要在北风呼啸中把声音送到最后一排看客耳中。于是有了亮嗓的讲究,旦角一开口要似云雀穿云,须生的道白要像重锤击石。老艺人说,真正的晋剧唱腔里能听出醋的酸涩、面的筋道,那是黄土高原揉进骨子里的滋味。
晋剧里的悲,是渗着血丝的。且看《打金枝》里升平公主的凤冠珠帘下,藏着的尽是深宫女子欲说还休的眼泪;《芦花》中闵德仁摔碗那声脆响,震碎了多少继母子的春秋大梦。最是那《算粮登殿》里的王宝钏,十八年寒窑苦守,等来的却是丈夫另娶的晴天霹雳。演员甩起水袖如雪片纷飞,一跪三拜间,看客的衣襟早已被泪水打湿。
当老戏台的木梁被岁月蛀空时,晋剧的苍凉有了新的回响。太原青年晋剧院排演的《傅山进京》,让传统须生戏与现代舞台美学碰撞出火花;忻州民间剧团把《走山》搬进窑洞实景演出,观众跟着演员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跋涉,每一步都踏着先人的脚印。这些新芽,正从古老的梆子腔里汲取养分。
暮色中的榆次老城,某处修复的戏楼又亮起了灯。台上的老生唱着《空城计》,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的唱词飘过明清街巷。台下坐着白发老者,也有举着手机的年轻人。当诸葛亮抚琴的虚拟影像与真人演员重叠时,四百年的苍凉与二十一世纪的光影,在这个瞬间达成了奇妙的和解。晋剧的苦音仍在黄土坡上流淌,只是多了几分回甘的余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