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老街戏台子上的那声啼哭

时间: 2025-06-30 18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抱娇儿河南戏曲

老街戏台子上的那声啼哭

豫东平原的黄昏总带着几分苍凉,老城墙上斑驳的青砖映着斜阳,护城河边的梆子声一响,整条东大街的街坊都知道,老戏台又要开锣了。那方丈余见方的戏台子,撑起了三代河南人的悲欢离合。二十年前那个寒露刚过的夜晚,当大幕拉开时,台下嗑瓜子的老人突然都屏住了呼吸——台前竟真多了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孩。

**一、戏台上的婴啼**

那是1998年的深秋,县豫剧团排演新戏《抱娇儿》。按老规矩,旦角刘凤琴该抱着个红布裹的枕头比划。可那天开戏前两刻钟,后台的煤炉子旁竟真躺着个裹着碎花棉被的弃婴。团长急得直搓手,刘凤琴却解开水袖,轻轻把孩子揽进怀里:这不现成的'娇儿'么?

铜锣三响,大幕徐开。台下的老戏迷们眼看着刘凤琴怀里的襁褓动了,初时以为是戏法,直到那声清亮的啼哭穿透梆子声,全场哗然。可刘凤琴不慌,就着婴啼转了个云手,水袖翻飞间,竟把哭声化进了二八板的唱腔里。后来县志上写:那夜满城尽说《抱娇儿》,都说刘凤琴唱哭了三街六巷的妇人。

**二、棉布襁褓里的传承**

这出戏自此成了剧团的压箱宝。红布枕头换成了活生生的娇儿,老艺人们却添了新讲究:抱孩子的得是刚出师的年轻演员,说是未染油彩的手才托得住这份真。二十年间,十七个娃娃在戏台上完成了人生第一哭,他们中有后来考入中戏的,也有留在团里跑龙套的。

去年清明,我在后台见到第七任娇儿王小娟。她正给新收的徒弟系襁褓,三寸长的红绸带要绕七道半。这是刘老师传下的规矩,她手指翻飞间,襁褓已扎成个精致的如意结,说七道半最合音律,多一道少半道都压不住梆子声。

**三、幕布后的守望者**

老团长张金贵今年八十有三,每天晌午准时来剧场擦道具箱。箱底压着二十年来用过的十七块襁褓布,每块都记着年月。这块蓝底白花的,是03年非典封城时用的,老人摩挲着布料,台下就三五个戴口罩的观众,小娃娃在台上哭,演员在幕布后头抹泪。

今年元宵节,剧团在抖音直播《抱娇儿》。当年轻的花旦抱着啼哭的婴儿亮相时,弹幕突然安静了。直到一句这哭声怎么听着像我奶奶说的那版飘过,评论区才炸开了锅。散戏后,道具箱里多了块绣着二维码的襁褓布——来自广东网友的快递。

夜戏散场时,老戏台檐角的铜铃在风里叮当。台下有位银发老人迟迟不走,她说四十年前在这看过《穆桂英挂帅》,如今每周三雷打不动来看《抱娇儿》。戏文里唱'抱娇儿泪洒在胸',可真正抱过活生生孩子的戏,全中国独这一份。老人颤巍巍起身,月光照亮她眼角的水光,这是咱河南人才能懂的滋味啊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