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宝宝的戏曲叫什么来着
台上捧麟儿,人间见慈悲——寻访传统戏曲中的母爱密码
您是否听过一出戏,讲的是富家千金抱着别人家的娃娃又哭又唱?一位票友前辈在茶楼里抛出这个问题时,我竟一时语塞。这看似寻常的抱娃戏,在戏曲长河里恰似一颗遗珠,折射着传统艺术中最温暖的人性光芒。
一、百年戏台觅麟踪
在京剧《锁麟囊》春秋亭一折,薛湘灵身披嫁衣怀抱襁褓的经典形象定格成永恒。这个被后人称为捧麟的动作大有讲究:左手托举婴儿如捧珍宝,右手水袖翻飞似云遮月,足下莲步轻移却稳如磐石。这组程式化动作源自旦角抱娃的专属身段,要求演员既要展现少女初为人母的慌乱,又要保持舞台造型的美感。
细究捧麟二字,麟字直指剧中象征吉祥的麒麟锁。在第六场珠楼中,落难的薛湘灵重见故物,怀抱赵家婴儿悲喜交加。程砚秋大师在此处设计的【二六】唱段,将母亲护佑幼子的本能与因果轮回的顿悟完美融合,每句唱腔都像春蚕吐丝般缠绵悱恻。
二、一捧一叹皆文章
这个经典场景在百年传承中演化出万千气象。张火丁的演绎如冷月照雪,婴儿在她怀中仿佛沉睡的玉雕;迟小秋的版本则似寒梅著花,颤抖的手指泄露着内心的惊涛骇浪。有老观众回忆,早年坤伶演到此处,真会借来婴孩同台,那响亮的啼哭与柔婉的唱腔交织,竟成就了最动人的和声。
在山西梆子《麟骨床》里,类似的抱子桥段却呈现出迥异的风貌。晋剧花脸用粗犷的拖腔吼出为娘今日舍命保儿郎,配合夸张的肢体语言,把底层母亲的刚烈刻画得入木三分。这种地域性的艺术表达,恰似黄土地里长出的山丹丹,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三、薪火相传见精神
2019年长安大戏院的跨年演出中,00后新秀郑佳琪挑战捧麟段落。为揣摩母亲抱婴的体态,她在后台绑着米袋生活半月,连吃饭时都保持着托举姿势。这种近乎执拗的传承,让程式化的表演注入了真实的生命温度。年轻观众在弹幕中刷屏:原来戏曲里的母爱这么有力量!
更令人惊喜的是沉浸式昆曲《锁麟囊·新绎》,运用全息技术让观众置身春秋亭雨中。当虚拟的雨丝掠过薛湘灵怀中的襁褓,那些曾被视作老套的情感表达,突然拥有了穿透时空的感染力。弹幕池里飘过一行字:终于明白奶奶为什么听这出戏会落泪。
幕落时分,忽然懂得捧麟不仅是戏曲程式,更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情感密码。那个在戏台上被小心托举的婴儿,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模样?当锣鼓声再起,或许我们该走进剧场,在咿呀的皮黄声里,重拾这份被岁月打磨得愈发温润的母性光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