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部湾戏曲有哪些剧种
海风浸润的乡音:北部湾戏曲的百年回响
北部湾的清晨总带着咸涩的海风,渔港的喧嚣与浪涛的节拍交织成独特的韵律。在这片被海水浸润的土地上,戏曲艺术如同滩涂上的红树林,将根须深深扎进咸淡水交融的土壤,孕育出独具韵味的艺术形态。当潮水退去,渔娘们整理网具时哼唱的曲调,与岸上戏台飘来的梆子声,共同勾勒出北部湾戏曲文化的斑斓画卷。
一、咸水歌谣的戏曲蜕变
疍家渔民世代以舟为家,他们在风浪中打磨出的咸水歌是最原始的艺术胚胎。这种即兴演唱的渔歌没有固定曲谱,随潮汐涨落即景生情,歌词中常出现浪打船舷鱼跃金鳞等海洋意象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北海渔港的民间艺人首次将咸水歌搬上草台,配上竹板与椰胡,形成了海歌戏的雏形。1956年《渔火恋歌》在合浦大戏院的成功上演,标志着这个脱胎于渔歌的艺术形式正式登上戏曲舞台。
钦州采茶戏的演变则呈现出另一条发展脉络。客家人带来的采茶调与本地壮瑶山歌相遇,在桂南丘陵地带滋生出独特的艺术形态。表演者手持彩扇模拟采茶动作,唱腔中既有赣南采茶的婉转,又融入了壮语山歌的嘹亮。老艺人黄三妹至今记得,五十年代他们挑着戏箱翻山越岭,用竹篾灯笼照亮露天戏台,观众举着火把从十里八乡赶来听戏的盛况。
二、戏台上的海洋印记
北部湾戏曲的表演程式处处可见海洋文化的烙印。海歌戏的浪步身法模仿渔船颠簸,演员通过腰部波浪式起伏展现渔民与风浪搏斗的英姿。服饰上缀满贝壳与珍珠母装饰,头冠造型取自珊瑚形态,在油灯光线下折射出粼粼波光。木偶戏《龙王嫁女》中,艺人用特制的透明绸缎模拟海底世界,提线木偶穿梭其间宛如游鱼。
这些剧种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密码。合浦木偶戏的三绝——眼能转、嘴能张、指能动的机关设计,让木偶能做出斟酒、眨眼等细腻动作。海歌戏的浪板伴奏技法,用特制木板敲击出层次分明的浪涛声,配合唱腔营造出人在浪中的沉浸感。这些技艺的习得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苦功,老艺人们至今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。
三、潮起潮落间的文化坚守
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让这些古老剧种面临严峻挑战。曾经遍布渔村的戏台多已荒废,年轻观众更习惯对着手机屏幕而非舞台。但仍有坚守者在浪涛声中续写传奇。防城港的渔家班在渔船上搭建流动舞台,将《妈祖巡海》演到各个岛屿;北海非遗传承人陈海生开设传习所,用短视频传播木偶戏制作技艺;东兴的跨境演出队定期赴越南交流,让海歌戏在异国他乡找到知音。
这些努力正在孕育新的生机。去年北部湾戏曲文化周吸引了数万观众,年轻演员改编的《数码海歌》将传统唱腔与电子乐融合,在社交媒体获得百万点击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当地中小学已将戏曲课纳入校本课程,孩子们学习耍木偶、唱渔歌的身影,让人看到文化血脉的延续。
暮色中的北海老街,某处骑楼下飘出咿呀的椰胡声。几位银发老人围坐着唱《渔舟晚唱》,沙哑的嗓音里藏着六十年的沧桑。不远处的现代剧场里,改编版海歌戏《向海而歌》正在彩排。古老与现代的交响中,北部湾戏曲如同永不褪色的贝壳,在时代潮汐中闪烁着温润的光泽。这片海域孕育的艺术,终究会在新的航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