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孙子的戏曲叫什么来着
一出好戏话天伦:传统戏曲中的抱孙子名段考
梨园行里有句老话:生旦净末丑,人生百味有。戏曲舞台上那些咿咿呀呀的唱段,往往浓缩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寄托。在众多折子戏中,有一段将人间至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老戏,老戏迷们习惯称它为抱孙子戏,实则有个雅致的名字——《四郎探母·见娘》。
一、铁镜映照的骨肉情
《四郎探母》取材杨家将故事,却别出心裁地将视角对准了被俘辽邦十五载的杨四郎。当这位昔日的杨家儿郎乔装改扮潜入宋营,老母亲佘太君颤抖着双手接过襁褓中的孙儿时,戏台仿佛被施了定身法。扮演佘太君的老旦演员,此时要运用抖髯颤步等程式动作,将人物内心翻涌的悲喜展现得纤毫毕现。
在1950年代梅兰芳剧团的一次演出中,老旦名家李多奎特意将原本的白髯口换成灰白相间的花三,为的就是突显佘太君历经沧桑却未改刚烈的性格。当唱到十五年未把娘亲奉时,他刻意将奉字的拖腔缩短半拍,让哽咽声自然融入唱腔,引得台下观众泪落如雨。
二、程式动作里的血脉传承
戏曲舞台上的抱孙子绝非简单的肢体动作。生行演员在递送婴儿时,必须左手托住襁褓底部,右手虚扶上方,这个看似寻常的动作实则暗含深意——既展现武将世家抱孩子的生疏,又暗示血脉延续的庄重。老旦接婴时则要先用衣袖轻拭眼角,再以云手转腕接过,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。
某次京津名角合作演出时,扮演杨四郎的马连良临时将台步改为醉步,看似踉跄实则精准地停在母亲面前。这神来之笔不仅暗合人物十五年未归的忐忑,更让随后的跪拜动作更具冲击力。戏毕,同台的老旦演员感叹:这才是把骨血情演到了骨髓里。
三、戏里戏外的伦理观照
这出戏在清代曾被列为禁戏,表面是因涉及番邦公主,实则暗含统治者对忠孝难两全主题的忌惮。但民间戏班仍以私房戏形式秘密传承,在河北梆子、汉剧等不同剧种中演化出二十余个版本。有的版本加重公主盗令情节,有的则强化佘太君训子段落,折射出不同地域的伦理认知。
当代剧场曾尝试用现代舞重构这段经典。当聚光灯打在虚拟的襁褓上,演员以肢体语言演绎隔代相认的刹那,传统以虚代实的戏曲美学与当代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。有位老观众看完后说:虽不见真婴孩,但那份血脉相连的震颤,比实景更教人心颤。
幕落时分,佘太君那句孙儿笑颜开,老身愁眉展的【西皮流水】仍在梁间萦绕。这出承载着中国人伦理情感的骨子老戏,恰似一壶陈年花雕,愈久愈能品出其中况味。当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走进剧场,台上台下隔空相望的,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血脉传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