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河南戏腔里的中国年——2516河南戏曲春晚幕后手记

时间: 2025-03-30 14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2ol6河南戏曲春节联欢会

河南戏腔里的中国年——2016河南戏曲春晚幕后手记

您是否还记得2016年那个暖意融融的除夕夜?当央视春晚的歌舞喧嚣渐歇,中原大地的戏迷们却守着河南卫视的荧屏,等待着一场特别的戏曲盛宴。作为这场晚会的亲历者,我想带您穿越时光,回到那个豫剧飘香的除夕夜。

一、戏台搭在百姓心坎上

筹备组在郑东新区搭建的仿古戏台,檐角悬挂的48盏宫灯全部来自开封朱仙镇的手艺人。道具师傅老张蹲在后台修补蟒袍金线时,总会哼两句《穆桂英挂帅》。这届晚会最特别的,是设置了百姓戏台环节——来自登封朝阳沟的农民剧团,带着自编的现代豫剧《山乡新事》登上了省级舞台。

在洛阳栾川分会场,75岁的曲剧名角王素珍老师拄着拐杖指导年轻演员。她患有严重的风湿,但听说要给乡亲们唱《风雪配》,硬是让徒弟背着上了戏台。当雪花道具飘落时,观众席里几位老人偷偷抹泪,他们认出了这就是四十年前在村口草台班见过的活白雪。

二、传统戏骨的现代突围

李树建老师那晚的《程婴救孤》唱得格外动情。后来我们才知道,他特意在唱腔中融入了黄河号子的元素,那句十六年,十六年的拖腔,像极了黄河浪涛拍打堤岸的节奏。编导团队为这段创新争论了整夜,最终决定保留这个不守规矩的版本。

马金凤大师的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,编导组别出心裁地配上了全息投影技术。当93岁的老艺术家在虚拟千军万马中挥动令旗时,现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。有位戏迷在微博上写道:这才是真正的穿越,比任何特效都震撼人心。

三、乡音里的文化密码

晚会直播时,新乡卫辉的一个农家院里,三辈人守着电视机争论不休。爷爷说开封调的《抬花轿》才正宗,孙子却迷上了郑州青年团改编的电子乐版《花木兰》。这场景被编导组捕捉到,成为第二年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灵感来源。

最令人动容的,是豫东老调传承人赵铁锤带着四个徒弟表演《包公辞朝》。他们手中的八角鼓已有百年历史,鼓面牛皮上还留着抗战时期弹孔。表演结束后,赵师傅对着镜头说:这鼓声里,有咱中原人的脊梁。

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,舞台上下齐唱《朝阳沟》选段,这个设计源自编导组在兰考采风时的灵感。有位老戏迷说,那晚他仿佛看见黄河水在戏腔里流淌,听见了泥土深处文化根脉的搏动。这场晚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,更是一次对中原文化基因的深情回望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,我们触摸到了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